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美国700 多所大专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译自第11 版。
全书共分四编: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第1 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着重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观点、价值观对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内容,为读者系统完成后面四编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编(2~4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涉及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社会信念和判断、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等内容。第二编(5~8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彼此影响和联系,深刻剖析社会影响的威力。涉及态度与行为的文化根源、社会服从的力量、说服的原理和群体影响等内容。第三编(9~13 章)着重探讨我们彼此如何发生联系,分析了人与人之间感受和行为的正负极性:偏见、攻击、吸引与亲密、利他、冲突与和解。第四编(14~16 章)着重将前面章节中的理论原理、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其实贯穿全书,但这编系统介绍了社会心理学在临床、司法等领域中的应用,最后还展望了社会心理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关系,尤其探讨了在面临人口增长、过度消费、全球变暖等生态危机时,社会心理学应该发挥的作用。
戴维·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写作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甫一问世即成为同类图书的翘楚,即使是抽象严谨的科学知识,都能通过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引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愉快的旅程。每次再版迈尔斯都会向全球心理学的师生们征求意见,以保证本书学术的前沿性、定义的精确性、研究的严谨性、理论的全面性。此外还通过一些专栏启发读者思考,如“聚焦”关注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些经典研究;“研究特写”介绍当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大发现;“研究背后的故事”则能让读者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学大师们的研究之路。本书适合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广大师生,同时也适合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自从获得爱荷华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 戴维·迈尔斯就在密歇根的霍普学院工作, 成为心理学教授, 并且开设了多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 霍普学院的学生邀请他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并评选他为“ 最杰出的教授”。
在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 迈尔斯曾在30 多种科学书籍和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心理科学》 和《美国心理学家》 等。
迈尔斯同时还致力于把心理科学介绍给普通大众。 他在40 多种杂志上发表过科普类文章, 如《今日教育》 和《科学美国人》 等。 他的 17 本著作中包括《幸福与直觉的追寻:权力与危害》。他撰写的《心理学》(由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组织翻译并审校, 最新第9版已于 2013 年12 月出版) 是当今最畅销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 全球有数百万学生在用它来学习心理学。 同样,这本《社会心理学》 在过去的10多年中占了将近 40% 的市场份额(社会心理学类书籍)。 正如他在《心理学》 第 9 版前言中所写的,“ 我希望以一种充满热情的、 富有个性的方式来讲述心理学, 而不仅仅用一种严谨的科学方式”。 这应该就是他的教材如此受欢迎的秘诀吧。
由于迈尔斯在研究和写作领域的突出贡献, 他曾获得众多奖项, 包括美国心理
学会的“ 高尔顿·奥尔波特奖”、 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 杰出科学家奖”、 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分会的“ 杰出服务奖” 以及“ 2011 年美国科学院总统奖”, 等等。
戴维·迈尔斯还是城市人际关系委员会的主席, 帮助创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协助中心, 以扶助贫困家庭, 同时他还去过数以百计的大学和社区做演讲。 他还写了一些听力丧失的文章, 倡导在美国进行一场助听技术革命(hearingloop.org)。
他常年骑自行车上下班, 每天中午都会去打篮球, 他还是希望学院校篮球队的
粉丝。 迈尔斯夫妇共同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他还有一个孙女。
不知道为什么,我向来都喜欢比较厚重的书。这类书给人一种知识沉淀的感觉,而《社会心理学》恰恰就在表面已经符合了我的口味。 这本书虽然厚重,却并不晦涩。现在学术界有个很不好的倾向,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把很简单的事情抽象出一个大理论来,好像我说了一个什么专业术...
评分以下是我在知乎网看到的,我认为以下这段话对学习社会心理学入门有很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转自知乎网,作者:卡林猫神 我本科双学位修的是心理学,学过的课程中,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社会心理学了。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我认为在于将人的心理从个体的、生理的层面释放出来...
评分 评分这是国内某房地产商的广告语。看来国人其实并不缺少创意,我们缺的是能把真实心理道出来的人,特别是在最近风声这么紧的情况下。某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总是让人惊讶的,即便很多人会不承认:其实我早就知道了,没有任何一个情人会是纯情的傻子。这种事后聪明我...
评分在互联网时代里,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倾向于快速阅读,信息的接受也倾向于简洁、易读。在知乎上,越来越觉得一个倾向,人们对于知识本身的摄取是零碎的、间隔、不成体系。而真正要了解一门学科,真正做学问,是需要静下心、俯下身慢慢做的。他人的赞誉也好,贬低也罢,只...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多付出些努力,这本书将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评分a一种无力感,读完更多的感觉是知道自己做不到的事实。 b好多存在矛盾和不系统的地方是不是想《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的那样,等待一位巨人来改变这个世界并让人们感觉现在这种状态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评分18.4.20,当当
评分个人阅读史上的里程碑——此书的开本大得很(几乎是普通书的两倍),也比较厚(700多页),共约130多万字。更重要的是,里面藏有大量深刻而实用的人生智慧。挑战常识,超越直觉,好读,不枯燥。阅之,可大大增强一个人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思维力和洞察力。
评分“就说嘛,我之前就觉得……” ——后见之明偏差。 “我觉得有些星座的描述确实挺准的。” ——巴纳姆效应。 “不行,我发型太乱了,没法出门。” ——焦点效应。 “我刚才太慌张了,肯定被看出来了。” ——透明度错觉。 “我要把书都带回去,暑假都要看。” ——规划谬误。 “那件事我记得可清楚了,因为我当时手头上的事没做完。” ——蔡加尼克效应。 “没用的,悲剧该发生还是会发生。” ——习得性无助。 “我起码是中上等吧。” ——自我服务偏差。 “我昨晚打游戏太晚了,所以今天没发挥好。” ——自我妨碍。 “那谁就是个傻逼,那谁谁也是个傻逼。”“你也是个傻逼吧。” ——自发性特质迁移。 “你看美剧里那些警匪片,美国还不也是危险重重。” ——易得性启发式判断。 “我一开始就认为这个学生很棒,现在看来,果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