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精心挑选萧红各创作阶段作品12篇,从成名作《生死场》开始,选取早期作品《广告副手》和《看风筝》,自传性作品《弃儿》,讽刺风格的《太太与西瓜》,经典之作《手》、《北中国》到遗述《红玻璃的故事》(骆宾基撰稿)。
2、《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生死场》以哈尔滨近郊农村为背景,描写“九一八事件”前后赵三、二里半等农民生活和抗日故事:金枝未婚先孕,赵三反抗地主加租却误打了小偷,王婆因儿子死了服毒自杀……萧红敏锐生动地把握住当时北方农民糊涂地生殖,不断面向死亡的盲目生活。
3、《广告副手》:生病的芹跟恋人蓓力撒谎自己去画广告,却跑去看电影。蓓力担心芹,去接她,却发现了事实……
《弃儿》:本篇是萧红怀孕后在哈尔滨被困东兴顺旅馆的生死经历的重述。蓓力解救被困旅馆腹中隆起的芹,两人贫困潦倒,四处辗转,终于等到芹在医院产下孩子。孩子生下来躺在冰凉的板床上哭了五天。 第六天,芹决定将孩子送人。
《手》:染布匠的女儿王亚明因为有一双黑手和贫困的出身,被班级同学和老师当做下等人对待。王亚明对自己的愚钝毫无掩饰,一心努力学习,但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弄,被赶出寝室睡在走廊直至退学。
《山下》:以重庆嘉陵江畔为背景展开,讲述十一岁的林姑娘帮助逃难的下江人获得报酬。混乱的年头,林姑娘的母亲想趁机给女儿多讨薪酬,却害林姑娘失去工作。
《红玻璃的故事》:萧红逝世前在香港思豪酒店口述,骆宾基记载。
萧红(1911—1942),女,本名张乃莹,笔名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民国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
1932年,二十一岁的萧红与萧军相遇,正式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中篇小说《生死场》假托“容光书局”自费印行,作者署名“萧红”,该书鲁迅作序、胡风作读后记,轰动文坛,萧红一举成名。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战文艺活动,足迹遍布上海、武汉、重庆、香港。
1942年逝世于香港,时年31岁。
代表作:
《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
鲁迅先生称《生死场》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萧红的《生死场》探究了人类的生存,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 个人的经历影响着作品。就像林徽因的作品,温暖一...
评分萧红写《生死场》时才23岁,但已经历了母亡、挚爱的祖父去世、抗婚求学、被软禁、出逃、流浪、与汪恩甲同居怀孕、被遗弃、官司败诉、被扣人质、向报社求救、与萧军相爱、产女送人、出版与萧军的合集《跋涉》、从哈尔滨到青岛——《生死场》的初稿,便创作于1934年在青岛期间。...
评分《生死场》作为萧红的成名作,写的是很好的,已经能看出《呼兰河传》的雏形和作者的天分了。所以若有天分,定然会暴露的,不存在被埋没的天才。只是,经过了人生的苦难,《呼兰河传》更成熟一些,有种让人爱不释手,惊为天人的感觉(以及惋惜)。 我看的是电子档,不知道是哪...
评分按:近来读关于萧红的东西,发现这篇“后记”在网上没有贴出来。找了网络版的胡风全集卷二,转帖过来,以飨读者。如果是作女性主义的,对胡风这篇后记可能要不同意的多一些了,胡风的男性立场很明显,那个时代的印记也很明显。或者说那个时代根本上还没有什么女性意识。至于中...
评分很奇怪,为什么以前有好多次的机会,偏就与它错过。 那村庄、那四季、那房屋、那田野、那河沿、那男人和女人,似乎都很熟悉。虽然是城市里长大的,却在呼兰河边生活过两年,所以,总觉着萧红笔下流淌着的,尽是令我亲切的气息。 当然,还是有很大差异的。70年前的哈...
人命还不如草芥。
评分有的故事看着心里头难过,比如北中国
评分有的故事看着心里头难过,比如北中国
评分“他们的眼泪当比我的同情高贵的多”
评分萧红的文字极其现代。《生死场》像《血色子午线》的麦卡锡,不动声色而极尽残酷,用平淡无奇的单词写最酷烈的情景,情节性让位给语言的强度,时常有令人惊异的诗性表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