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最大化,需要对这种全球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凯利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规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凯利令人吃惊地宣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技术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独立于生命之外的东西。
凯文·凯利(Kevin Kelly,1952~,人们经常亲昵地称他为 KK),《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在创办《连线》之前,是《全球概览》杂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1984年,KK发起了第一届黑客 大会(Hackers Conference)。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
凯文·凯利被看作是“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游侠”(maverick)。
首先是两个基本的翻译问题。一,technology怎么翻?译者的选择是“科技”,但科技(science & technology)里的科(science)并不是修饰词,而是和技(technology)并列的另一个概念。具体到书中的用法,一方面科学方法被描述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节点,另一方面绘画诗歌音乐舞...
评分最近“致青春”很火,套用网上一个哥们的话来说:对我们这些长的丑的人来说只有大学没有青春。既然没有青春可致,那么我们就换个话题:聊聊生命!然而"生命赋予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很多年前读到这段的时候,我也难以理解保哥,丫怎么就跟打了鸡血似的...
评分http://shiyuhang.org/blog/1652.html 前几天凤凰卫视某连线节目采访江平,问他关于“小悦悦”事件的立法建议,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法学界的泰斗并没有给立法执法方面提出太多意见,而是建议增加公共场合的摄像头。显然,如果不是摄像头记录下“十八铜人”令人发指的冷漠,一个...
评分如果生活中没有网络,我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么? 答案一定不是。更好或更坏就说不准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我喜欢网络带给我的变化。 使满足感最优化 和使选择最优化这是一对矛盾的选择。 超简约主义者获得满足感的同时失去了探索能力。他们没有认识到而且也不能发现自己的潜力。 ...
评分一本奇异的书。 随着阅读的推进,不断重塑认知的边界,一层一层抬升视野。 当我们逐渐意识到,科技或者说所有纵横在时空里的人类活动,都具有独立生命体一般的自我演化能力和逻辑,并由此窥见一些走势与未来的时候,甚至会在刹那间有一种属神的喜悦。 翻译也很好,向译者致敬!
一个缺乏逻辑的人才会旁征博引。
评分使用拟人的方式,来说出科技本身的各种,从小的科技元素到复杂的转变。最终人也是科技的一个中介,而遍布宇宙,从而叩响造物者的大门。自私的基因也有类似的构想
评分一气呵成的科技史
评分可供选择的科技数目远超过我们将之全部派上用场的能力,因此到了现在,哪些我们不用的科技反而界定了人的特色,而不是我们使用的科技。按着同样的道理,素食者比这更有个性....讲真,是本值得一看的书,但是例子太多了反而冲淡了主旨,难道KK想要让文章自我呈现?GRIN这些技术终究都要实现自我复制,自我进化的,就像最初核酸干的那样,换句话说,人与GRIN的沟通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脑洞大一点,以后什么筋斗云啊,黑魔法啊不过是物质和能量的再组织嘛,也不是不可能,像神马灰黏质啊,这一类的纳米造物完全可以成为基本构件嘛。再有对于科学的认知也比较新鲜,比如认知世界的框架和沟通物质的工具,再然后,最后两章还读出科学的诞生与法律的思维方式有密不可分的意味。
评分抓主线思路对我来说好困难= =慢慢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