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苏慧廉》出版后,作者沈迦继续寻访调研,利用未用尽的一手材料,陆续撰写了十余篇独立文章,继续叙说与苏慧廉有关的传教士在华的往事逸闻。其中有涉及胡适的信仰认识及与苏氏父女的交往,这是早已汗牛充栋的胡适研究所忽略的;还讲述了翁同龢家族这个晚清文官家族如何与传教士交往,并由此影响了后辈的传奇生活;《陈寅恪受聘牛津的缘起》则首次披露了陈公与苏慧廉承前启后的关系。寻找、写作苏慧廉的背后故事也有记录,如《英伦“寻宝”三记》《牛津寻找苏慧廉墓地》等,作者寻访前人足迹遍布几大洲,不乏曲折离奇之经历。书中另有部分文章是与温州近代史有关的,苏慧廉在温州生活了四分之一世纪,由他的视角回望这座现在闻名遐迩的城市,不论是重新解读枫林教案的起承转合,还是考证艺文学堂的细枝末节,作者都能用鲜见的域外材料,说出不一样的故事。
作者虽以运用史料、考据史实见长,但在铺陈、叙述时亦具备技巧,把历史写得既扎实又好看。还有很多来自海外的珍稀老照片,也是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沈迦,温州人,曾为《温州日报》记者,现移居加拿大。近年致力于温州基督教史及苏慧廉等传教士研究。著有《寻找·苏慧廉》一书,该书深受好评,获得2013年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新京报》年度好书等多种奖项。
温州人应该感谢沈迦,中国天主教徒们应该感谢苏慧廉。有了沈迦,南怀瑾这样的人,外面的人才会发现原来温州不仅有正泰,德力西,红蜻蜓,奥康和温州炒房团。单就这本书而言,它更像是《寻找苏慧廉》的后续或者补遗,也许是写《寻找》时并未列入提纲,也许是出于,内容结构问题...
评分记者、作家沈迦的《寻找•苏慧廉:传教士和近代中国》一书在2013年获得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后,掀起了一波关注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关系的热潮。沈迦对苏慧廉的追踪并未停止,前作未用上的资料还有不少,一些珍贵的图片文字资料成为了进一步深挖的线索。于是作者决定继续...
评分记者、作家沈迦的《寻找•苏慧廉:传教士和近代中国》一书在2013年获得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后,掀起了一波关注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关系的热潮。沈迦对苏慧廉的追踪并未停止,前作未用上的资料还有不少,一些珍贵的图片文字资料成为了进一步深挖的线索。于是作者决定继续...
评分记者、作家沈迦的《寻找•苏慧廉:传教士和近代中国》一书在2013年获得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后,掀起了一波关注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关系的热潮。沈迦对苏慧廉的追踪并未停止,前作未用上的资料还有不少,一些珍贵的图片文字资料成为了进一步深挖的线索。于是作者决定继续...
评分去年年底刚读完《寻找苏慧廉》接着读张鸣老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然后看到沈迦的这本《一条开往中国的船》,当时就下单,从亚马逊买了来。当时清空购物车,一共花了1000多,过了几天竟然亚马逊搞活动。好心痛啊。 读起来很熟悉,还是沈迦先生写作寻找苏慧廉时候搜集的...
之前看过《寻找 苏慧廉》,很不错。感觉这本更偏散文性质了,但里面又掺杂了史料,感觉题材有点杂,只能算是研究资料的零散大杂烩。 从地方志的角度,中国真的很缺这块的人才。沉得下来做资料的搜集和研究。“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类不能达到纵深。”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国家都是这样的,记录是必须的。但必须要有千万角度,不能专制一面。千万角度,才能千面开花,才能撞出不同的思想之光。 很喜欢这样的不同面的历史记录。
评分前两封信有意思
评分值得追忆的历史,中国有太多传教士需要被纪念。
评分上一部的拾遗。虽然不及第一部连贯完整荡气回肠,但依然是有考据有情怀有思量的好文章。
评分上一本的边角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