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8,改變世界的一年。
1968,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淖,數萬人喪生。
1968,世界多地的學生們走齣校園,在街頭遊行。在巴黎,學生在牆上塗鴉:“越做愛,越想革命。”
1968,“上帝也許撤除瞭對美國的保佑”,羅伯特·肯尼迪和馬丁·路德·金遇害。
1968,比夫拉大飢荒,100萬平民死於飢餓。
1968,先鋒戲劇與現代女權運動蓬勃興起。波蘭和捷剋斯洛伐剋的理想主義破滅。
1968,墨西哥發生瞭大屠殺。“阿波羅8號”繞月飛行。
1968,這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壞的一年。有著無限的可能性,讓人激動,令人難忘。
這部裏程碑式的傑作,全景式地記錄瞭這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世界的變化,年輕人的選擇,由此構築瞭當今世界的麵貌。
1968年令人激動人心的地方在於,全世界難以計數的人們都拒絕對世上諸多不平之事保持沉默。如果彆無選擇,他們會走上街頭,呐喊示威,這給世界帶來瞭一絲難得的希望,即哪裏有不公,哪裏就迴有人揭露它,並試圖改變它。
——馬剋·科蘭斯基
作者:馬剋·科蘭斯基(Mark Kurlansky)
美國著名非虛構作傢,《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經常為《紐約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等媒體撰寫文章。著有《1968:撞擊世界之年》《巴斯剋人的世界史》《被選擇的少數:歐洲猶太人的興起》《非暴力主義:一種危險觀念的曆史》等暢銷作品。此外,他的專著《鱈魚:一部改變世界的魚的傳記》獲得瞭具有“美食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奬。
譯者:洪兵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嚮未媒介社會學、國際新聞傳播。
与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以1587年这样一个平淡年份为枢纽,剖析明代社会乃至整个中华历史进程的“反说历史”不同,这本书可谓是“正说历史”的典范。因为风云诡谲的1968年有太多东西可以诉说: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沼;巴黎街头学生革命如火如荼;中国文革红卫兵叫嚣不止;肯...
評分当今所谓现代文明本质就是西方式文明,而19世纪20世纪就是西方文明逐渐占领全世界的黄金时代,不论以后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以后历史的叙述视角都是以西方文明为基调。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明仍然是传统的白人男子文明,整个人类文明也为其统治,就在这种文明的巅峰时期,...
評分朱科 公众号:书评之乱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电视节目,一位学问渊博的名嘴被现场观众拿着书逐条质问:“为什么你的很多观点前后不一致?前面把某个人批评得一文不值,后面又把他捧上天?” 主持人和其他观众心照不宣,笑而不语,等着看名嘴出丑。言下之意,“你之前言之凿凿,...
評分朱科 公众号:书评之乱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电视节目,一位学问渊博的名嘴被现场观众拿着书逐条质问:“为什么你的很多观点前后不一致?前面把某个人批评得一文不值,后面又把他捧上天?” 主持人和其他观众心照不宣,笑而不语,等着看名嘴出丑。言下之意,“你之前言之凿凿,...
評分或许是因为留存的资料太多,我们对1968年地球上发生的那些事件反而难以概述。于是,1968这个年份宛如葡萄酒上的数字,不是内涵清楚的名词,而是褒贬含混的形容词,这一年里发生的事件也不仅属于历史学,而是更属于修辞学。在许多个场合,1968年都被定义为包含了文化、政治...
作者是個實誠人,一上來就錶示寫這個主題我激情澎湃沒辦法客觀,你們看著辦吧~
评分沒有深刻的研究,但是對一個時代的記錄本身就非常重要。我們能在反川普大遊行看到的,這本書也能看到。媒介改變瞭一代人,媒介將再次改變另外一代人
评分翻譯有點捉急。對比後發現09年三聯版翻譯更好一點。要是能加一點同時代中國的相關運動就更有趣瞭,畢竟就連福柯也是受過毛影響的。
评分太愛瞭,讀瞭大概十本類似題材的書,發現這本是目前在整個敘事推進、文字細節、邏輯框架上最能接受的。
评分1968,劉少奇被徹底褫奪黨內任何地位。但這本書不會涉及,作者關注的還是包括美國、法國、東歐、墨西哥的年輕世代和日益保守政府之間的角力。但作者好像漏瞭日本。1968年,全共鬥運動進入高潮,東大事件之後,日本左翼學生勢力也開始分化。它的激烈和意義不啻於美國和法國的學生浪潮。但作者卻不著一筆,實在摸不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