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克·科兰斯基(Mark Kurlansky)
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经常为《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媒体撰写文章。著有《1968:撞击世界之年》《巴斯克人的世界史》《被选择的少数:欧洲犹太人的兴起》《非暴力主义:一种危险观念的历史》等畅销作品。此外,他的专著《鳕鱼:一部改变世界的鱼的传记》获得了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译者:洪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未媒介社会学、国际新闻传播。
1968,改变世界的一年。
1968,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淖,数万人丧生。
1968,世界多地的学生们走出校园,在街头游行。在巴黎,学生在墙上涂鸦:“越做爱,越想革命。”
1968,“上帝也许撤除了对美国的保佑”,罗伯特·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遇害。
1968,比夫拉大饥荒,100万平民死于饥饿。
1968,先锋戏剧与现代女权运动蓬勃兴起。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理想主义破灭。
1968,墨西哥发生了大屠杀。“阿波罗8号”绕月飞行。
1968,这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让人激动,令人难忘。
这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全景式地记录了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世界的变化,年轻人的选择,由此构筑了当今世界的面貌。
1968年令人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全世界难以计数的人们都拒绝对世上诸多不平之事保持沉默。如果别无选择,他们会走上街头,呐喊示威,这给世界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希望,即哪里有不公,哪里就回有人揭露它,并试图改变它。
——马克·科兰斯基
在这个二零一零年的冬天,离传说中世界末日还剩两周年的倒计时时刻,讨论这个问题又多带了一分肃杀。 但是,或许,不必太悲观。当然也没有理由太乐观。只是,半杯水,看你关注的是满的那一半,还是空的那一半,仅此而已。 不敢说自己对一九六八年五月的法国学生们能有多少了解...
评分“从来没有一个年份像1968年,以后也不大可能再会有这样的年份。那时各个国家和文化仍相互独立、形神迥异——1968年时的波兰、法国、美国和墨西哥的差别远比今日显著——然而却在世界范围内同时出现了反叛精神的自燃。” 马克•科兰斯基在《1968,撞击世界之年》的导言开头...
评分与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以1587年这样一个平淡年份为枢纽,剖析明代社会乃至整个中华历史进程的“反说历史”不同,这本书可谓是“正说历史”的典范。因为风云诡谲的1968年有太多东西可以诉说: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沼;巴黎街头学生革命如火如荼;中国文革红卫兵叫嚣不止;肯...
评分1968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红色中国,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无数红卫兵挥着红宝书走上街头,知识被摈弃,知识分子被批斗,文物庙宇被捣毁,全国一片混乱,毛主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
评分或许是因为留存的资料太多,我们对1968年地球上发生的那些事件反而难以概述。于是,1968这个年份宛如葡萄酒上的数字,不是内涵清楚的名词,而是褒贬含混的形容词,这一年里发生的事件也不仅属于历史学,而是更属于修辞学。在许多个场合,1968年都被定义为包含了文化、政治...
1944负一之年,1945世界零年,1947铁幕重重,1959饿殍遍地,1969揭秘世界的钥匙,1972非凡一年,1976暗潮涌动,1989风起云涌,1991迷雾再起……名字我起好了,大家赶紧写吧。。。
评分前些年读过,现在再读大概会更有感触吧
评分新译本,作者致谢也有意思:感谢所有曾对我说“不”的人,尤其是那些迄今扔持这一立场的人。。。内容很丰富,构架略零乱,或许作者有意为之,以示动荡。。。
评分前些年读过,现在再读大概会更有感触吧
评分美式碎嘴流non-fictio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