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8,改变世界的一年。
1968,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淖,数万人丧生。
1968,世界多地的学生们走出校园,在街头游行。在巴黎,学生在墙上涂鸦:“越做爱,越想革命。”
1968,“上帝也许撤除了对美国的保佑”,罗伯特·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遇害。
1968,比夫拉大饥荒,100万平民死于饥饿。
1968,先锋戏剧与现代女权运动蓬勃兴起。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理想主义破灭。
1968,墨西哥发生了大屠杀。“阿波罗8号”绕月飞行。
1968,这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让人激动,令人难忘。
这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全景式地记录了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世界的变化,年轻人的选择,由此构筑了当今世界的面貌。
1968年令人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全世界难以计数的人们都拒绝对世上诸多不平之事保持沉默。如果别无选择,他们会走上街头,呐喊示威,这给世界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希望,即哪里有不公,哪里就回有人揭露它,并试图改变它。
——马克·科兰斯基
作者:马克·科兰斯基(Mark Kurlansky)
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经常为《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媒体撰写文章。著有《1968:撞击世界之年》《巴斯克人的世界史》《被选择的少数:欧洲犹太人的兴起》《非暴力主义:一种危险观念的历史》等畅销作品。此外,他的专著《鳕鱼:一部改变世界的鱼的传记》获得了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译者:洪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未媒介社会学、国际新闻传播。
六十年代的世界史,大概是最容易被中国人忽视的灯下黑。 一边掀起了全国动乱,一边只对日韩的崛起留点模糊的印象。布拉格之春只存只言,肯尼迪也只是一瞥而已。我们难以理解阿甘正传里的反思池两侧浩浩荡荡的人群,也无法理解去年全美纪念肯尼迪的各种追思。苏联从五十年代从兄...
评分《南方都市报》特稿) “1968年是祥和的一年”,“1968年是黑鬼变成黑人的一年”,“1968年对女性来说是重要的一年”,“1968年是美国历史上少有的把诗歌当回事的一年”,“1968年是一个民谣的年代”,“1968年是‘新人’这一概念大行其道的一年”,“1968年是美国的选举之年...
评分朱科 公众号:书评之乱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电视节目,一位学问渊博的名嘴被现场观众拿着书逐条质问:“为什么你的很多观点前后不一致?前面把某个人批评得一文不值,后面又把他捧上天?” 主持人和其他观众心照不宣,笑而不语,等着看名嘴出丑。言下之意,“你之前言之凿凿,...
评分与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以1587年这样一个平淡年份为枢纽,剖析明代社会乃至整个中华历史进程的“反说历史”不同,这本书可谓是“正说历史”的典范。因为风云诡谲的1968年有太多东西可以诉说: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沼;巴黎街头学生革命如火如荼;中国文革红卫兵叫嚣不止;肯...
评分当每次有人为了理想挺身而出,或者采取行动以改变他人的命运,抑或对不公进行抗争时,他就撩动了希望的涟漪,而通过来自无数不同的能量和勇气的相互激荡,这些涟漪汇聚成川,足以涤荡最强横的压迫与阻挠。 当局想让我们相信这些年轻人会逐渐平和,到而立之年他们会谋得一份类似...
作者是个实诚人,一上来就表示写这个主题我激情澎湃没办法客观,你们看着办吧~
评分我是在某个听完鲁sir讲昆德拉的下午,突然发现1968作为年份之神奇的:忽然没人能忍受不平,揭竿而起,世界撕裂,某种东西破卵而出,至今还困扰不休我们。书本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碎片化材料丰富但未叙述“隐蔽的历史”,私以为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工作。电视延长了革命的手臂、巴黎油印机、警察“起来靠墙站着”、很多个哥伦比亚、又一瓶莫洛托夫鸡尾酒、哪儿都有金斯堡、理想而平和的杜布切克、大地悲鸿比夫拉、结束在特拉特洛尔科、黑女联盟、“哈瓦那!哈瓦那!”、麦卡锡写诗、巴以来日方长,另外,没有人能理解中国。布拉格之后再无天真,然而也反射出最后的幻想:有没有什么能超越高墙?面朝黑暗的慷慨呼声真就是纯白?最后同时写到库龙的波兰与但丁的繁星,真是悲怆,从2019回首1968,看到的是灰烬里的黄粱。
评分太爱了,读了大概十本类似题材的书,发现这本是目前在整个叙事推进、文字细节、逻辑框架上最能接受的。
评分前些年读过,现在再读大概会更有感触吧
评分1968年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符号,在前互联网时代的1968,全世界的年轻人第一次感受到「共振」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