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言吾非滿族

孰言吾非滿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作者:劉正愛
出品人:
頁數:288
译者:
出版時間:2015-4
價格:5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16159651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滿族
  • 曆史
  • 清史
  • manju
  • 民族問題
  • 社會學/人類學
  • 認同
  • 滿族文化
  • 曆史人物
  • 民族認同
  • 傢族記憶
  • 地域特色
  • 傳統習俗
  • 個人成長
  • 身份探索
  • 文化傳承
  • 社會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從曆史人類學的角度,通過多點田野民族誌和多視角的研究,闡釋瞭滿族從“滿洲”到“旗人”再到“滿族”的過程,並通過揭示“滿族”這個民族範疇的政治性與實利性,勾勒齣具體的“滿族”圖像,迴答瞭誰是滿族,他們如何認識自身的曆史,他們的認同依據是什麼等一係列問題。

著者簡介

劉正愛(1965—),女,朝鮮族,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族學會副秘書長。武漢大學文學學士、東京大學學術碩士、東京都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北京大學社會學係博士後,研究領域為社會人類學理論、民族認同、民間信仰、非物質文化遺産等。著有《民族生成的曆史人類學》(東京風響社2006年版),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

圖書目錄

緒論
本研究的緣起
曆史學與人類學的接軌
人類學中的曆史視角
認同與曆史
“民族”與“族群”
滿族的人類學研究與本研究的定位
研究方法與內容構成
第一章神話譜係的建構與旗人的形成
第一節起源神話
第二節“滿洲”(Manchu)的齣現
第三節八旗製度與“旗人”、“民人”
一滿洲八旗、漢軍八旗、濛古八旗
二“旗人”與“民人”
三佛滿洲與伊徹滿洲
第四節小結
第二章姓名、族譜與認同
第一節姓名與認同
第二節作為“曆史”的族譜
第三節小結
第三章從“旗人”到“滿族”
第一節1911—1949年從軍事、政治性範疇到民族集團的轉換
第二節“滿族”的誕生——作為下位集團的少數民族
第三節小結
第四章國傢、地方政府、個人三者之互動——以新賓滿族自治縣成立為例
第一節新賓滿族自治縣概要
第二節自治縣的成立過程
第三節邊界的流動與穩定
第四節小結
第五章風水傳說、曆史記憶與認同
第一節天命與風水
第二節清永陵神樹傳說
第三節永陵和赫圖阿拉城的風水
第四節小結
第六章觀光場域中曆史與文化的重構
第一節“恢復”赫圖阿拉城
第二節展示的曆史、觀看的曆史
第三節曆史與文化的“開發”過程
第四節小結
第七章活態曆史——腰站個案
第一節村落概況
第二節腰站肇氏的來源
第三節官方書寫的曆史與曆史認識
第四節作為口頭傳承的曆史
第五節祖先祭祀與墓地——儀式空間中的曆史
一祖先祭祀的變遷
二墓地空間與祖先祭祀
第六節逝去的輝煌
第七節皇族還是滿族
第八節被遺忘的人們——另一個曆史
第九節小結
第八章民間信仰、族譜與曆史記憶
第一節族譜與傳說——徐氏傢族的兩種曆史
一作為文字記載的傢族史
二作為傳說的傢族史
三儀式中的曆史——佛祖誕辰慶典
四“純滿族”與“隨旗的”
第二節祖先與地仙信仰——富村個案
一族譜中的傢族史
二祖先與保傢仙
第三節小結
第九章黑龍江省三傢子村滿族生活的變遷與認同
第一節三傢子村概況
第二節族譜、祖先祭祀與過去的記憶
第三節滿語的“活化石”
第四節小結
第十章空間、曆史與認同
第一節福州駐防八旗的創建
第二節作為曆史記憶的空間
第三節記憶中的曆史——兩位滿族女性的口述史
第四節孰言吾非滿族——三江口水師旗營後裔
一琴江村概況
二建築空間與信仰景觀
三城牆內外
四成立滿族村
五曆史記憶、傳統文化與認同
第五節小結
第十一章曆史記憶與認同
第一節作為復數變種的過去
第二節集團的名稱與認同
第三節識彆的民族、想象的民族
附錄辛亥顛險始末記
參考文獻
緻謝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讀瞭三遍 對我論文幫助很大。

评分

視閾、取材皆廣。采用多點式民族誌的方法。開篇的曆史學與人類學關聯一篇可以看齣日本學術的根基和方法學的紮實基礎。對於民族、民人、旗人、滿人的概念梳理也很紮實。值得反復的學習。整篇的文獻來源用瞭不少日文,可見這部分研究中日本學者用功之勤。部分論述可商榷。應該是作者很優秀的博論。

评分

作者不斷引入“本真性”的分析,意在指齣民族政策、文化展示對滿族認同的建構主義。不過,不太認同書裏麵對“紀念碑性”的使用。【P3及後文,應為“柯嬌燕”;P13及後文,應為“瀨川昌久”;P103,應為“authenticity”。】

评分

作者不斷引入“本真性”的分析,意在指齣民族政策、文化展示對滿族認同的建構主義。不過,不太認同書裏麵對“紀念碑性”的使用。【P3及後文,應為“柯嬌燕”;P13及後文,應為“瀨川昌久”;P103,應為“authenticity”。】

评分

讀瞭三遍 對我論文幫助很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