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耻辱

城市的耻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肯·斯蒂芬斯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邢锡范
出版时间:2015-9
价格:3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021677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美国
  • 社会史
  • 政治学
  • 扒粪运动
  • 城市
  • 林肯·斯蒂芬斯
  • 新闻
  • 美国研究
  • 城市记忆
  • 社会批判
  • 历史反思
  • 现代困境
  • 身份认同
  • 城市发展
  • 群体边缘
  • 文化冲突
  • 个体命运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世纪初的美国曾经历过一段黑暗时期,官员、商人乃至民众都深陷腐败泥潭,城市腐败波及面之广、手段之恶劣令人瞠目。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新闻界掀起了旨在揭露社会黑暗、打击腐败、促进改革、推动美国走向正确轨道的浪潮,史称“扒粪运动”。

《城市的耻辱》一书是“扒粪运动”代表人物林肯·斯蒂芬斯于1900年前后发表的一系列揭黑文章的合集,真实记录了包括纽约、芝加哥在内的六大城市的腐败问题,如警察受贿、公民精神的堕落等。也因本书所录文章为代表的“扒粪运动”的兴起,西奥多•罗斯福决心整肃腐败,推进改革,从而开启了美国的“进步时代”。

通过阅读本书,您可以了解到美国在上个世纪之交的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社会黑暗、官员腐败、公民精神堕落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息息相关。本书也为在社会转型期如何推进创建纯净、文明、公平的社会,培养公民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记者,“扒粪运动”的代表人物。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并获得了四个德国大学的学位。他在纽约《晚邮报》任警务新闻记者期间与同时期担任纽约警长的西奥多·罗斯福相识,后来二人曾因“扒粪”一度反目。1901年起,林肯•斯蒂芬斯任《麦克卢尔》杂志编辑主任,撰写了大批专门揭露社会黑幕的文章,并以此掀起了席卷全美的“扒粪运动”。他还为美国新闻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记者,李普曼和约翰•里德都是在他的引领下步入了优秀记者行列。斯蒂芬斯晚年赴欧洲钻研俄国革命及欧洲政治,1936年逝世。

目录信息

0 导言
1 贿赂团伙在圣路易斯的岁月
2 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耻辱
3 圣路易斯的无耻行为
4 匹兹堡:一座羞耻的城市
5 费城:腐败与心安
6 芝加哥:半自由和正在进行斗争的城市
7 纽约:有待于检验的好政府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美国人也许是唯利是图、财迷心窍、自私自利的。我们也许不可能有什么民主,而腐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文章,假如证明不了别的什么事情,也毫无疑问地证明我们经得住真理的考验,证明美国市民的性格中存在着一种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也许就是国家的力量。所以我的这本书,记...  

评分

美国人也许是唯利是图、财迷心窍、自私自利的。我们也许不可能有什么民主,而腐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文章,假如证明不了别的什么事情,也毫无疑问地证明我们经得住真理的考验,证明美国市民的性格中存在着一种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也许就是国家的力量。所以我的这本书,记...  

评分

“扒粪运动”震惊美国 19世纪中后期,美国经历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几乎所有工业领域都被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公司所控制。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不少美国人开始改变他们关于美好社会和政府的传统信念,掀起一场改革政治体制和政府的运动。仅1903年至1912年10年间,美国媒体就...  

评分

“扒粪运动”震惊美国 19世纪中后期,美国经历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几乎所有工业领域都被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公司所控制。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不少美国人开始改变他们关于美好社会和政府的传统信念,掀起一场改革政治体制和政府的运动。仅1903年至1912年10年间,美国媒体就...  

评分

美国人也许是唯利是图、财迷心窍、自私自利的。我们也许不可能有什么民主,而腐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文章,假如证明不了别的什么事情,也毫无疑问地证明我们经得住真理的考验,证明美国市民的性格中存在着一种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也许就是国家的力量。所以我的这本书,记...  

用户评价

评分

社区活动是疲惫的

评分

美国史上的“扒粪运动”是一股城市政治生态拨乱反正的浪潮。为什么是“政治”?贿赂圈、公民精神的堕落,有且必与政治相关,“政治敲诈”、“权力寻租”是腐败活动中的常用语汇。令人悲哀的是,所谓制度层面的“自我净化”并不乐观,你不可能指望一群人自己给自己定规矩,他们相互勾结,彼此博弈,贪婪度Max,最终结局永远是有一个道德足够高尚的人力挽狂澜,不畏诋毁。我不知为什么有人说柴静沽名钓誉,《看见》一书字字都是社会的暗面,制度的漏洞,而且一件一件应验了,如同城市预言。普通人只有合力保护这些预言家,社会才有活路。书是散的,选题好,但学术价值一般。还是必须感谢社会学家的勇气。

评分

题材不错,写得不行

评分

翻译太差。

评分

需要提炼精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