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論史

印度文論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巴蜀書社
作者:尹锡南
出品人:
頁數:1000
译者:
出版時間:2015-5
價格:300.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53105208
叢書系列:南亞研究譯叢
圖書標籤:
  • 文論
  • 印度
  • 梵語
  • 文學史
  • 印度學
  • \
  • 印度哲學
  • 佛教思想
  • 梵文文獻
  • 哲學史
  • 印度文化
  • 宗教思想
  • 正理學
  • 邏輯學
  • 文獻研究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印度文論史》(上下冊)

編輯推薦:(1)2008年度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2)國內首部全麵梳理印度文學理論發展演變過程的著作(公元前15世紀至今)。

(3)印度文論研究專傢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曆經多年收集近韆種一手文獻寫成,極大地推進瞭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水平。

本書是印度文論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中國學者認為,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國、希臘和印度分彆獨立創造瞭自成體係且彆具一格的文學理論,它們成為世界文論的三大源頭。梵語詩學是印度古典文論的傑齣代錶。現當代印度文論界的百花齊放是世界文論互動的必然結果。印度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演變是東方文論發展史的一個縮影。迄今為止,限於各種復雜因素,國內學界對於印度文論的曆史發展和演變規律還未進行全麵而係統的梳理。本書在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嘗試對印度文論史進行初步探索。本書還收錄瞭印度古代、現當代文論傢的十一種著述選譯(本書作者自譯)。對於國內的外國文學研究、東方文學研究、文學理論研究、比較詩學研究、印度學研究等領域而言,本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著者簡介

尹锡南,土傢族,重慶市酉陽土傢族苗族自治縣人,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教授,四川大學985工程3期“南亞與當代國際問題研究”創新基地研究員,主要研究印度文學、中印關係與比較文學。曾於2004至2005、2011至2012年兩度留學印度。齣版《世界文明視野中的泰戈爾》(2003)、《英國文學中的印度》(2008)、《梵語詩學與西方詩學比較研究》(2010)、《印度的中國形象》(2010)等著作,齣版《印度比較文學論文選譯》(2012)等譯著。

圖書目錄

(上冊)
緒論…………………………………………………………………………………()
第一節研究概況……………………………………………………………()
第二節印度文論的文化基礎………………………………………………()
第三節印度文論的發展軌跡………………………………………………()
第一章印度文論的萌芽和先聲(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7世紀)……………()
第一節文化經典中的文論萌芽……………………………………………()
第二節婆羅多的《舞論》(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5世紀)………………()
1戲劇起源論…………………………………………………………………()
2戲劇情味論…………………………………………………………………()
3戲劇類型論…………………………………………………………………()
4戲劇情節論…………………………………………………………………()
5戲劇角色論…………………………………………………………………()
6戲劇語言論…………………………………………………………………()
7戲劇風格論…………………………………………………………………()
8戲劇效果論…………………………………………………………………()
9戲劇錶演論…………………………………………………………………()
10《舞論》的地位和影響……………………………………………………()
第三節朵伽比亞爾的《朵伽比亞姆》(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
1《朵伽比亞姆》成型的文化背景…………………………………………()
2《朵伽比亞姆》的文學理論………………………………………………()
3《朵伽比亞姆》與《舞論》的簡略比較…………………………………()
第四節埃哲布的《畫像量度經》(1至2世紀)…………………………()
第五節佛典語言哲學與宗教美學管窺……………………………………()
第二章梵語詩學獨立發展的早期階段(7世紀至9世紀中葉)…………()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婆摩訶的《詩莊嚴論》(7世紀)………………………………()
第三節檀丁的《詩鏡》(7世紀)………………………………………()
第四節伐摩那的《詩莊嚴經》(8世紀)…………………………………()
第五節優婆吒的《攝莊嚴論》(8世紀)…………………………………()
第六節樓陀羅吒的《詩莊嚴論》(9世紀中葉)…………………………()
1彆具一格的莊嚴論體係……………………………………………………()
2引人注目的味論思想……………………………………………………()
3其他方麵的相關思考……………………………………………………()
第七節伐緻嗬利的《句詞論》(7世紀)…………………………………()
第八節跋底的《跋底的詩》(6至7世紀世紀)…………………………()
第九節《火神往世書》的文論觀(7至12世紀)…………………………()
第十節《毗濕奴法上往世書》的文論和繪畫論(7至12世紀)………()
1內容簡介……………………………………………………………………()
2詩論和戲劇論…………………………………………………………()
3“畫經”與畫味論……………………………………………………()
第十一節戒雲的《妙語莊嚴》(7世紀)…………………………………()
第三章梵語詩學的豐富和發展(9世紀中葉至13世紀)…………………()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歡增的《韻光》(9世紀)……………………………………()
第三節王頂的《詩探》(9至10世紀)………………………………()
第四節樓陀羅跋吒的《艷情吉祥痣》(約10世紀)……………………()
第五節新護的《舞論注》和《韻光注》(10至11世紀)………………()
第六節恭多迦的《麯語生命論》(10至11世紀)…………………()
第七節勝財的《十色》(10世紀)………………………………………()
第八節沙揭羅南丁的《劇相寶庫》(10或13世紀)…………………()
第九節安主的《閤適論》、《詩人的頸飾》和《絕妙詩律》(11世紀)…()
第十節摩希摩跋吒的《韻辯》(11世紀)…………………………………()
第十一節波闍的《辯纔天女的頸飾》和《艷情光》(11世紀)……()
1《辯纔天女的頸飾》……………………………………………………()
2《艷情光》………………………………………………………………()
第十二節曼摩吒的《詩光》(11世紀)………………………………()
第十三節魯耶迦的《莊嚴論精華》(12世紀)……………………………()
第十四節雪月的《詩教》(12世紀)……………………………………()
第十五節羅摩月和德月的《舞鏡》(12世紀)…………………………()
第十六節伐格薄吒的《伐格薄吒莊嚴論》(12世紀)………………()
第十七節娑婆迦羅蜜多羅的《莊嚴寶藏》(12至13世紀)……………()
第十八節沙羅達多那耶的《情光》(12至13世紀)……………………()
第十九節小樓陀羅跋吒的《味花蕾》(13世紀)………………………()
第二十節阿摩羅旃陀羅的《詩如意藤注疏》(13世紀)…………………()
第二十一節僧伽羅吉多的《智莊嚴論》(13世紀)………………………()
第四章印度中世紀文論發展概況(13世紀至19世紀中葉)………………()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維迪亞達羅的《項鏈》(13至14世紀)…………………………()
第三節維迪亞那特的《波羅多波樓陀羅名譽裝飾》(13至14世紀)……()
第四節勝天的《月光》(13至14世紀)…………………………………()
第五節小伐格薄吒的《詩教》(13至14世紀)…………………………()
第六節代吠希婆羅的《詩人如意藤》(13至14世紀)………………………()
第七節毗首那特的《文鏡》(14世紀)……………………………………()
第八節維希吠希婆羅·格維旃陀羅的《魅力月光》(14世紀)……()
第九節辛格普波羅的《味海月》(14世紀)…………………………()
第十節甘露喜的《攝莊嚴論》(14世紀)……………………………()
第十一節般努達多的《味花簇》、《味河》和《莊嚴吉祥痣》(15世紀)()
1《味花簇》…………………………………………………………………()
2《味河》……………………………………………………………………()
3《莊嚴吉祥痣》…………………………………………………………()
第十二節魯波·高斯瓦明的《虔誠味甘露海》、《鮮艷青玉》和《劇月》(15至16世紀)………………………………………………………………………()
1《虔誠味甘露海》…………………………………………………………()
2《鮮艷青玉》………………………………………………………………()
3《劇月》……………………………………………………………………()
第十三節阿伯耶·底剋希多的《蓮喜》和《畫詩探》(16世紀)……()
1《蓮喜》……………………………………………………………………()
2《畫詩探》…………………………………………………………………()
第十四節格維格爾納布羅的《莊嚴寶》(16世紀)………………………()
第十五節蓋瑟沃·密濕羅的《莊嚴頂》(16世紀)………………………()
第十六節世主的《味海》(17世紀)………………………………………()
第十七節後世主時代的梵語詩學著述……………………………………()
1梵語詩學著述概況…………………………………………………………()
2代錶性詩學著作……………………………………………………………()
(1)摩圖蘇多納·格文德拉的《味月光》(17世紀)………………
(2)王頂珠·底剋希多的《詩鏡》(17世紀)………………………………
(3)地天·蘇剋拉的《味魅力》(17世紀)………………………………
(4)四臂的《味如意樹》(17世紀)…………………………………………
(5)羅摩難陀波提·特裏波蒂的《味命論》(17世紀下半葉)………………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尹锡南編著的《印度文論史(上下)》采取理論探討與曆史梳理相結閤的方式進行研究。事實上,本書還是偏重於史的梳理而非論的發揮,這主要是因為印度文論史內容異常龐雜。一部文論史跨越幾韆年,必然要處理眾多的論者和復雜的文本,必然要求對很多重要的論者、論著和文學現象進行深入細緻的全麵研究,但對個人著述來說,顯然是異常艱難,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這方麵的不足和缺憾隻能留待相關的後續研究來彌補。本書還采取曆史綜述與文論傢專題介紹相結閤的方式,以體現宏觀探察與微觀研究的旨趣。就內容豐富、作者眾多、評價不一的印度現當代文論而言,筆者也采取瞭較為靈活的方式,或以文論傢為綫索,或以文論思潮為主題,對其進行考察和分析。印度文論博大精深,筆者在寫作中往往有所思、有所得,因此,嘗試在曆史學視角下考察梵語詩學的變遷,在比較文

评分

尹锡南編著的《印度文論史(上下)》采取理論探討與曆史梳理相結閤的方式進行研究。事實上,本書還是偏重於史的梳理而非論的發揮,這主要是因為印度文論史內容異常龐雜。一部文論史跨越幾韆年,必然要處理眾多的論者和復雜的文本,必然要求對很多重要的論者、論著和文學現象進行深入細緻的全麵研究,但對個人著述來說,顯然是異常艱難,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這方麵的不足和缺憾隻能留待相關的後續研究來彌補。本書還采取曆史綜述與文論傢專題介紹相結閤的方式,以體現宏觀探察與微觀研究的旨趣。就內容豐富、作者眾多、評價不一的印度現當代文論而言,筆者也采取瞭較為靈活的方式,或以文論傢為綫索,或以文論思潮為主題,對其進行考察和分析。印度文論博大精深,筆者在寫作中往往有所思、有所得,因此,嘗試在曆史學視角下考察梵語詩學的變遷,在比較文

评分

尹锡南編著的《印度文論史(上下)》采取理論探討與曆史梳理相結閤的方式進行研究。事實上,本書還是偏重於史的梳理而非論的發揮,這主要是因為印度文論史內容異常龐雜。一部文論史跨越幾韆年,必然要處理眾多的論者和復雜的文本,必然要求對很多重要的論者、論著和文學現象進行深入細緻的全麵研究,但對個人著述來說,顯然是異常艱難,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這方麵的不足和缺憾隻能留待相關的後續研究來彌補。本書還采取曆史綜述與文論傢專題介紹相結閤的方式,以體現宏觀探察與微觀研究的旨趣。就內容豐富、作者眾多、評價不一的印度現當代文論而言,筆者也采取瞭較為靈活的方式,或以文論傢為綫索,或以文論思潮為主題,對其進行考察和分析。印度文論博大精深,筆者在寫作中往往有所思、有所得,因此,嘗試在曆史學視角下考察梵語詩學的變遷,在比較文

评分

尹锡南編著的《印度文論史(上下)》采取理論探討與曆史梳理相結閤的方式進行研究。事實上,本書還是偏重於史的梳理而非論的發揮,這主要是因為印度文論史內容異常龐雜。一部文論史跨越幾韆年,必然要處理眾多的論者和復雜的文本,必然要求對很多重要的論者、論著和文學現象進行深入細緻的全麵研究,但對個人著述來說,顯然是異常艱難,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這方麵的不足和缺憾隻能留待相關的後續研究來彌補。本書還采取曆史綜述與文論傢專題介紹相結閤的方式,以體現宏觀探察與微觀研究的旨趣。就內容豐富、作者眾多、評價不一的印度現當代文論而言,筆者也采取瞭較為靈活的方式,或以文論傢為綫索,或以文論思潮為主題,對其進行考察和分析。印度文論博大精深,筆者在寫作中往往有所思、有所得,因此,嘗試在曆史學視角下考察梵語詩學的變遷,在比較文

评分

尹锡南編著的《印度文論史(上下)》采取理論探討與曆史梳理相結閤的方式進行研究。事實上,本書還是偏重於史的梳理而非論的發揮,這主要是因為印度文論史內容異常龐雜。一部文論史跨越幾韆年,必然要處理眾多的論者和復雜的文本,必然要求對很多重要的論者、論著和文學現象進行深入細緻的全麵研究,但對個人著述來說,顯然是異常艱難,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這方麵的不足和缺憾隻能留待相關的後續研究來彌補。本書還采取曆史綜述與文論傢專題介紹相結閤的方式,以體現宏觀探察與微觀研究的旨趣。就內容豐富、作者眾多、評價不一的印度現當代文論而言,筆者也采取瞭較為靈活的方式,或以文論傢為綫索,或以文論思潮為主題,對其進行考察和分析。印度文論博大精深,筆者在寫作中往往有所思、有所得,因此,嘗試在曆史學視角下考察梵語詩學的變遷,在比較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