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论史

印度文论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巴蜀书社
作者:尹锡南
出品人:
页数:1000
译者:
出版时间:2015-5
价格:30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53105208
丛书系列:南亚研究译丛
图书标签:
  • 文论
  • 印度
  • 梵语
  • 文学史
  • 印度学
  • \
  • 印度哲学
  • 佛教思想
  • 梵文文献
  • 哲学史
  • 印度文化
  • 宗教思想
  • 正理学
  • 逻辑学
  • 文献研究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印度文论史》(上下册)

编辑推荐:(1)2008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国内首部全面梳理印度文学理论发展演变过程的著作(公元前15世纪至今)。

(3)印度文论研究专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历经多年收集近千种一手文献写成,极大地推进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

本书是印度文论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中国学者认为,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国、希腊和印度分别独立创造了自成体系且别具一格的文学理论,它们成为世界文论的三大源头。梵语诗学是印度古典文论的杰出代表。现当代印度文论界的百花齐放是世界文论互动的必然结果。印度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演变是东方文论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迄今为止,限于各种复杂因素,国内学界对于印度文论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规律还未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本书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印度文论史进行初步探索。本书还收录了印度古代、现当代文论家的十一种著述选译(本书作者自译)。对于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东方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研究、比较诗学研究、印度学研究等领域而言,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尹锡南,土家族,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四川大学985工程3期“南亚与当代国际问题研究”创新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印度文学、中印关系与比较文学。曾于2004至2005、2011至2012年两度留学印度。出版《世界文明视野中的泰戈尔》(2003)、《英国文学中的印度》(2008)、《梵语诗学与西方诗学比较研究》(2010)、《印度的中国形象》(2010)等著作,出版《印度比较文学论文选译》(2012)等译著。

目录信息

(上册)
绪论…………………………………………………………………………………()
第一节研究概况……………………………………………………………()
第二节印度文论的文化基础………………………………………………()
第三节印度文论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印度文论的萌芽和先声(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7世纪)……………()
第一节文化经典中的文论萌芽……………………………………………()
第二节婆罗多的《舞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5世纪)………………()
1戏剧起源论…………………………………………………………………()
2戏剧情味论…………………………………………………………………()
3戏剧类型论…………………………………………………………………()
4戏剧情节论…………………………………………………………………()
5戏剧角色论…………………………………………………………………()
6戏剧语言论…………………………………………………………………()
7戏剧风格论…………………………………………………………………()
8戏剧效果论…………………………………………………………………()
9戏剧表演论…………………………………………………………………()
10《舞论》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朵伽比亚尔的《朵伽比亚姆》(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
1《朵伽比亚姆》成型的文化背景…………………………………………()
2《朵伽比亚姆》的文学理论………………………………………………()
3《朵伽比亚姆》与《舞论》的简略比较…………………………………()
第四节埃哲布的《画像量度经》(1至2世纪)…………………………()
第五节佛典语言哲学与宗教美学管窥……………………………………()
第二章梵语诗学独立发展的早期阶段(7世纪至9世纪中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婆摩诃的《诗庄严论》(7世纪)………………………………()
第三节檀丁的《诗镜》(7世纪)………………………………………()
第四节伐摩那的《诗庄严经》(8世纪)…………………………………()
第五节优婆吒的《摄庄严论》(8世纪)…………………………………()
第六节楼陀罗吒的《诗庄严论》(9世纪中叶)…………………………()
1别具一格的庄严论体系……………………………………………………()
2引人注目的味论思想……………………………………………………()
3其他方面的相关思考……………………………………………………()
第七节伐致呵利的《句词论》(7世纪)…………………………………()
第八节跋底的《跋底的诗》(6至7世纪世纪)…………………………()
第九节《火神往世书》的文论观(7至12世纪)…………………………()
第十节《毗湿奴法上往世书》的文论和绘画论(7至12世纪)………()
1内容简介……………………………………………………………………()
2诗论和戏剧论…………………………………………………………()
3“画经”与画味论……………………………………………………()
第十一节戒云的《妙语庄严》(7世纪)…………………………………()
第三章梵语诗学的丰富和发展(9世纪中叶至13世纪)…………………()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欢增的《韵光》(9世纪)……………………………………()
第三节王顶的《诗探》(9至10世纪)………………………………()
第四节楼陀罗跋吒的《艳情吉祥痣》(约10世纪)……………………()
第五节新护的《舞论注》和《韵光注》(10至11世纪)………………()
第六节恭多迦的《曲语生命论》(10至11世纪)…………………()
第七节胜财的《十色》(10世纪)………………………………………()
第八节沙揭罗南丁的《剧相宝库》(10或13世纪)…………………()
第九节安主的《合适论》、《诗人的颈饰》和《绝妙诗律》(11世纪)…()
第十节摩希摩跋吒的《韵辩》(11世纪)…………………………………()
第十一节波阇的《辩才天女的颈饰》和《艳情光》(11世纪)……()
1《辩才天女的颈饰》……………………………………………………()
2《艳情光》………………………………………………………………()
第十二节曼摩吒的《诗光》(11世纪)………………………………()
第十三节鲁耶迦的《庄严论精华》(12世纪)……………………………()
第十四节雪月的《诗教》(12世纪)……………………………………()
第十五节罗摩月和德月的《舞镜》(12世纪)…………………………()
第十六节伐格薄吒的《伐格薄吒庄严论》(12世纪)………………()
第十七节娑婆迦罗蜜多罗的《庄严宝藏》(12至13世纪)……………()
第十八节沙罗达多那耶的《情光》(12至13世纪)……………………()
第十九节小楼陀罗跋吒的《味花蕾》(13世纪)………………………()
第二十节阿摩罗旃陀罗的《诗如意藤注疏》(13世纪)…………………()
第二十一节僧伽罗吉多的《智庄严论》(13世纪)………………………()
第四章印度中世纪文论发展概况(13世纪至19世纪中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维迪亚达罗的《项链》(13至14世纪)…………………………()
第三节维迪亚那特的《波罗多波楼陀罗名誉装饰》(13至14世纪)……()
第四节胜天的《月光》(13至14世纪)…………………………………()
第五节小伐格薄吒的《诗教》(13至14世纪)…………………………()
第六节代吠希婆罗的《诗人如意藤》(13至14世纪)………………………()
第七节毗首那特的《文镜》(14世纪)……………………………………()
第八节维希吠希婆罗·格维旃陀罗的《魅力月光》(14世纪)……()
第九节辛格普波罗的《味海月》(14世纪)…………………………()
第十节甘露喜的《摄庄严论》(14世纪)……………………………()
第十一节般努达多的《味花簇》、《味河》和《庄严吉祥痣》(15世纪)()
1《味花簇》…………………………………………………………………()
2《味河》……………………………………………………………………()
3《庄严吉祥痣》…………………………………………………………()
第十二节鲁波·高斯瓦明的《虔诚味甘露海》、《鲜艳青玉》和《剧月》(15至16世纪)………………………………………………………………………()
1《虔诚味甘露海》…………………………………………………………()
2《鲜艳青玉》………………………………………………………………()
3《剧月》……………………………………………………………………()
第十三节阿伯耶·底克希多的《莲喜》和《画诗探》(16世纪)……()
1《莲喜》……………………………………………………………………()
2《画诗探》…………………………………………………………………()
第十四节格维格尔纳布罗的《庄严宝》(16世纪)………………………()
第十五节盖瑟沃·密湿罗的《庄严顶》(16世纪)………………………()
第十六节世主的《味海》(17世纪)………………………………………()
第十七节后世主时代的梵语诗学著述……………………………………()
1梵语诗学著述概况…………………………………………………………()
2代表性诗学著作……………………………………………………………()
(1)摩图苏多纳·格文德拉的《味月光》(17世纪)………………
(2)王顶珠·底克希多的《诗镜》(17世纪)………………………………
(3)地天·苏克拉的《味魅力》(17世纪)………………………………
(4)四臂的《味如意树》(17世纪)…………………………………………
(5)罗摩难陀波提·特里波蒂的《味命论》(17世纪下半叶)………………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尹锡南编著的《印度文论史(上下)》采取理论探讨与历史梳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事实上,本书还是偏重于史的梳理而非论的发挥,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文论史内容异常庞杂。一部文论史跨越几千年,必然要处理众多的论者和复杂的文本,必然要求对很多重要的论者、论著和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研究,但对个人著述来说,显然是异常艰难,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这方面的不足和缺憾只能留待相关的后续研究来弥补。本书还采取历史综述与文论家专题介绍相结合的方式,以体现宏观探察与微观研究的旨趣。就内容丰富、作者众多、评价不一的印度现当代文论而言,笔者也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或以文论家为线索,或以文论思潮为主题,对其进行考察和分析。印度文论博大精深,笔者在写作中往往有所思、有所得,因此,尝试在历史学视角下考察梵语诗学的变迁,在比较文

评分

尹锡南编著的《印度文论史(上下)》采取理论探讨与历史梳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事实上,本书还是偏重于史的梳理而非论的发挥,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文论史内容异常庞杂。一部文论史跨越几千年,必然要处理众多的论者和复杂的文本,必然要求对很多重要的论者、论著和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研究,但对个人著述来说,显然是异常艰难,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这方面的不足和缺憾只能留待相关的后续研究来弥补。本书还采取历史综述与文论家专题介绍相结合的方式,以体现宏观探察与微观研究的旨趣。就内容丰富、作者众多、评价不一的印度现当代文论而言,笔者也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或以文论家为线索,或以文论思潮为主题,对其进行考察和分析。印度文论博大精深,笔者在写作中往往有所思、有所得,因此,尝试在历史学视角下考察梵语诗学的变迁,在比较文

评分

尹锡南编著的《印度文论史(上下)》采取理论探讨与历史梳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事实上,本书还是偏重于史的梳理而非论的发挥,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文论史内容异常庞杂。一部文论史跨越几千年,必然要处理众多的论者和复杂的文本,必然要求对很多重要的论者、论著和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研究,但对个人著述来说,显然是异常艰难,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这方面的不足和缺憾只能留待相关的后续研究来弥补。本书还采取历史综述与文论家专题介绍相结合的方式,以体现宏观探察与微观研究的旨趣。就内容丰富、作者众多、评价不一的印度现当代文论而言,笔者也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或以文论家为线索,或以文论思潮为主题,对其进行考察和分析。印度文论博大精深,笔者在写作中往往有所思、有所得,因此,尝试在历史学视角下考察梵语诗学的变迁,在比较文

评分

尹锡南编著的《印度文论史(上下)》采取理论探讨与历史梳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事实上,本书还是偏重于史的梳理而非论的发挥,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文论史内容异常庞杂。一部文论史跨越几千年,必然要处理众多的论者和复杂的文本,必然要求对很多重要的论者、论著和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研究,但对个人著述来说,显然是异常艰难,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这方面的不足和缺憾只能留待相关的后续研究来弥补。本书还采取历史综述与文论家专题介绍相结合的方式,以体现宏观探察与微观研究的旨趣。就内容丰富、作者众多、评价不一的印度现当代文论而言,笔者也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或以文论家为线索,或以文论思潮为主题,对其进行考察和分析。印度文论博大精深,笔者在写作中往往有所思、有所得,因此,尝试在历史学视角下考察梵语诗学的变迁,在比较文

评分

尹锡南编著的《印度文论史(上下)》采取理论探讨与历史梳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事实上,本书还是偏重于史的梳理而非论的发挥,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文论史内容异常庞杂。一部文论史跨越几千年,必然要处理众多的论者和复杂的文本,必然要求对很多重要的论者、论著和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研究,但对个人著述来说,显然是异常艰难,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这方面的不足和缺憾只能留待相关的后续研究来弥补。本书还采取历史综述与文论家专题介绍相结合的方式,以体现宏观探察与微观研究的旨趣。就内容丰富、作者众多、评价不一的印度现当代文论而言,笔者也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或以文论家为线索,或以文论思潮为主题,对其进行考察和分析。印度文论博大精深,笔者在写作中往往有所思、有所得,因此,尝试在历史学视角下考察梵语诗学的变迁,在比较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