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殿:1959-1961信阳大饥荒沉思录

圣殿:1959-1961信阳大饥荒沉思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线装书局
作者:张向持
出品人:
页数:353
译者:
出版时间:2015-5
价格:5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201782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大饥荒
  • 信阳事件
  • 饥荒
  • 中国近代史
  • 中国
  • 近代史
  • 现代傻逼学研究材料
  • 大饥荒
  • 信阳
  • 历史
  • 回忆录
  • 社会问题
  • 中国现代史
  • 口述历史
  • 灾难
  • 政治
  • 农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线装书局出版《圣殿》一书。

军旅作家张向持呕心沥血,历时十年,踏遍豫南的山山水水,寻访上百位当年的干部、群众,满怀一腔热血创作《圣殿》一书,首次全景观地披露了1959-1961史称“信阳事件”这场大饥荒里发生的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人和事,反映艰难岁月中的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圣殿》所要展示的是:

大难临头之际,一个馒头似条命,却有人把自己的“救命饭”送给他人;

大难临头之际,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却有不少人甘愿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大难临头之际,千村万寨依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天下粮仓饥民不谋;

大难临头之际,许多共产党的干部冒着丢官甚至更大的风险,无私无畏地维护百姓利益;

大难临头之际,众多共产党的基层领导干部视“生活特殊”为耻辱,家人饿死也属平常;

大难临头之际,朝不保夕的百姓却救活了共产党的干部;

大难临头之际,在死亡线上徘徊的百姓仍然希望不灭,铁心跟着共产党走;

大难临头之际,一个民族同舟共济的精神、顽强的生存意志、良好的风尚、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情感,等等,感天动地。

展示历史悲剧:一场生命灾难,让人们看到政策、决策违背科学规律的惨重代价,让人们懂得尊重科学、崇尚民主的极端重要。

警示存亡之忧:一场生命灾难,让人们看到淡忘群众观念、忽视群众利益的悲惨后果,让人们彻悟“执政为民”、“群众路线”的永恒价值。

揭示天理人心:一场生命灾难,揭示“圣殿”与“根基”的存亡关系,警示执政的共产党人永远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宗旨。

作者简介

张向持,河南省宝丰县人,现任解放军报社主任编辑,发表有《解读中原》《中国打击铁路盗匪纪实》《酒煮中国》《酒歌》《酒桌要革命》等报告文学作品。

目录信息

前言
01序篇
追逐梦想
敢教日月换新天——建设激情波涛汹涌
追星逐月舞云端——“大跃进”狂热逼退科学
天寒再遇西风冽——庐山会议“人祸”助天灾
坠地逝梦对愁眠——苦日子又回来了
02上篇
大难临头
大河有水小河干——许世友密送军粮救乡亲
“命根”与“心泉”——“饿死不杀牛”震荡大别山
“百里大堰”藏玄机——杨守绩巧立名目救饥民
“劈山”之愿——灾区开展“三反”活动
宜将冰泪化春水——地委默许“粮种换人种”
纤夫之责——国库“借粮”放粥
忠孝吟——行署专员为民丢官
“涌泉”不薄滴水缘——粮站站长“盗粮”救官
03中篇
地狱门前
阎罗殿前有勇者——庄稼汉唐丰山的故事
生命尊严覆盖“贞节牌坊”——寡妇凤嫂的故事
生死抉择一笑间——刘氏家族的故事
“园丁”与“花朵”——县中校长的故事
“百灵”放声向天歌——欢妹的婚姻故事
“大义”不孤独——老猎人的故事
04下篇
希望不灭
小卒过河不回头——“张三铁匠”进京告状
不惧险阻“炮翻山”——杨守绩急电北京“揭盖子”
诤言不抑是忠诚——王国华发起鸡公山“会议政变”
毛泽东勃然大怒——信阳事件定性“反革命复辟”
昏黄油灯照幽夜——杨守绩子女的幸运
高墙围不住的声音——“特训班”响起“为人民服务”
“一个不杀,大部不抓”——毛泽东的批示保护了大批干部
心有愧意不遮掩——蔡中田奔波“谢罪”
“眼睛向下”心无憾——李丙炎“死抱萝卜”不放手
尾声:心中的圣殿
后记:漫漫十年为“一谏”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我居然光速看完了……说实话,有点后悔买了,师兄说,是没有看到你想要的吧……呵呵,也许吧,可能还有对历史的不甘和时代的无奈。 小的时候经常听到老人家说59年的可怕,说现在的我们多么幸福,还有说党造福社会的光芒…那时觉得一切都只是故事,就像姥姥叫我回去吃饭的路...

评分

我居然光速看完了……说实话,有点后悔买了,师兄说,是没有看到你想要的吧……呵呵,也许吧,可能还有对历史的不甘和时代的无奈。 小的时候经常听到老人家说59年的可怕,说现在的我们多么幸福,还有说党造福社会的光芒…那时觉得一切都只是故事,就像姥姥叫我回去吃饭的路...

评分

1959年冬至1960年春,在河南信阳地区,曾因大面积饥·荒,发生大批群众被饿死的惨剧,史称“信·阳事件”。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信阳·事件”的来龙去脉了,和一些80后、90后谈起饿殍遍地人相食的惨状,常会引来惊诧怀疑,以为“天方·夜谭”。在这遗忘渐趋频繁之际,新近读...  

评分

居然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看(翻)完了这本书,这是看得最快的一本书了。 对这件事用这个角度写,或许是这本书能出版的原因。 定价居然56元,我看最多值5.6元。 对这件事的反思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脱离了人民群众”吗? 这些人还好意思要求平反?! 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战争年代...  

评分

1959年冬至1960年春,在河南信阳地区,曾因大面积饥·荒,发生大批群众被饿死的惨剧,史称“信·阳事件”。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信阳·事件”的来龙去脉了,和一些80后、90后谈起饿殍遍地人相食的惨状,常会引来惊诧怀疑,以为“天方·夜谭”。在这遗忘渐趋频繁之际,新近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舔屁股沟子的垃圾书,除了星星点缀的有用史料以外,其他处处在跪舔。

评分

………………相当爱排比呢。

评分

史料四星,史观比较难堪、3星以下。还是辗转透露出很多详实信息、动态。二倍速。

评分

看豆瓣简介第一句话就知道,“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书中内容可想大概了。看了三分之一,剩下的都是翻看一眼就过去了,这更像是一本给领导干部传阅的书,也不难理解豆友评价丧事当作喜事写,内容形式差不多的梁家河可比这个写的强多了。太做作,根本看不出天灾带给人的那种阴暗的氛围,但是当作写材料的素材倒是不错,各种排比句式,歌颂这那那这的都整挺好。不推荐。

评分

国内第一本关于大饥荒的著作,能出版,离不开作者解放军报社主编的特殊身份。但是,主要问题有二:第一,重复官方口径官方思维,得出的结论是走群众路线、党群关系密不可分,这等于没有反思,回避了历史问题;第二,比较有新意的是提供了一些事实细节,但是主观的渲染太多,报告文学的痕迹很重,弱化了历史事件的分量,不如根据当事人的口述做成口述史,让事实自己说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