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王亨德森》出版于一九五九年,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据说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寻找精神家园的故事。百万富翁亨德森由于精神极度空虚,渴望找到人生的意义。他翻遍了家中的藏书,希望找到能启发他的格言,结果只找到父亲当年作书签用的一张张钞票。无聊之余,他甚至在豪宅里养了一群猪,弄得肮脏不堪,家人抱怨。于是,他离开了文明社会,深入非洲内陆的原始部落,开始了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在历尽种种艰辛和危难之后,他仓惶逃回美国。
小说富于象征意义,充溢着现代喜剧的反讽意味,好心而常犯错的亨德森在作家的调侃之下也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现代“堂吉诃德”。
在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评出的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名单中,《雨王亨德森》位列其中。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一九二四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一九三三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一九三七年毕业,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一九五三出版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由于他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这部小说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描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之作。其后,陆续出版了《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此外,贝娄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游记。
贝娄的一生可以说是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一九六八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一九七六年,由于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长着一双阴阳怪气的眼睛,偌大的头颅凹凸不平,头发像波斯羊身上的毛,还有一个大鼻子。这样类似于动物的外貌却是《雨王亨德森》书中的主人公,让人又失望又好笑同时又让人对他产生好奇,为什么作者索尔•贝娄给了他“兽”的形象。 索尔•贝娄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获...
评分接触的第二本索尔贝娄的作品,相比于《洪堡的礼物》中对城市知识分子精神漩涡的剖析,《雨王亨德森》显然是向所有城市阶层或者说在现代文明下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次自我探寻的精神苦旅,也更加易懂。主人公亨德森的存在主义危机一方面是由于机械化复制时代给人们带来的虚幻景观...
评分《雨王亨德森》是索尔•贝娄1959年的作品,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唯一一部会拿出来重读”的作品。 有过写作经验的人或许会知道,重读自己的作品其实是一种很微妙的体验。你想读的可能不是自己最“好”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管作品怎样,那个写出了这些文字的自己...
评分 评分每个工作日的午休时段,我会去公司旁边喜来登酒店的健身中心,一边跑步,一边看Discovery Channel。最近在放的Into the Unknown有一集是讲Stafford到非洲去冒险的经历,和索尔贝娄在《雨王亨德森》中描述的非洲部落生活非常像,令人充满着神往。但后来我查了一下,索尔贝娄在写本书之前根本没去过非洲,瞬间觉得他很是NB。豆瓣上有人说这本是贝娄最浅显的一本小说,有多少深度我是不明白,但起码觉得比《洪堡的礼物》容易读也容易懂,甚至还能够算得上是一本非常好看并且值得推荐的书了。
评分镇静用。无论今天将发生什么,贝娄已成为最爱的作家之一。
评分读的索尔·贝娄的第一部作品,人生总要抛却一切寻找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才可能知道自己为什么活
评分想给五星
评分读的索尔·贝娄的第一部作品,人生总要抛却一切寻找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才可能知道自己为什么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