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美] 伊沛霞
出品人:
页数:220
译者:范兆飞
出版时间:2015-6
价格:5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576142
丛书系列:剑桥中华文史丛刊
图书标签:
  • 历史
  • 汉学
  • 魏晋南北朝
  • 中古史
  • 魏晋南北朝史
  • 隋唐史
  • 海外汉学
  • 美国
  • 早期中华帝国
  • 贵族家庭
  • 历史
  • 社会结构
  • 封建制度
  • 家族制度
  • 中国历史
  • 古代社会
  • 权力结构
  • 宗法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一书对一至九世纪的博陵崔氏进行了详尽的个案考察。伊沛霞博士通过利用大量丰富的原始资料,考察了崔氏作为贵族宗族组织的演变过程,从而描述了贵族影响力的消长起伏以及贵族家庭声望和权力之基础的变动。这类研究对于扩充中国中世社会和政治以及家族、宗族体系的认知,至为必要。这项开创性的研究对中古史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伊沛霞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1985—1997年任伊利诺斯大学历史系教授,1997年至今执教于华盛顿大学历史系。1993 年出版《内闱》,是海外中国妇女史开山之作。

目录信息

杜希德与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的“典范大转移”——《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中文版缘起说明
致谢
图表目录
中国历代王朝年表
第一章 序言
关于贵族家庭的学术史
个案研究的缘起
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二章 贵族家庭的历史发展
汉代的上层阶级
2世纪的倾向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中央控制的失败
南方的贵族社会
贵族宗族的出现
南朝社会政治体制的弊端
北方的地方自治
身份官僚化的重现
南北贵族家庭的差异
镇戍势力的获胜
唐初社会政治体系的重建
贵族政治的变态
贵族家庭的最后消融
第三章 汉代的崔氏家族
前汉(前202-9)
后汉(25-220)
传统和生活方式
地方基础
担任官职
第四章 贵族时代的博陵崔氏
魏晋王朝(220-311)
侵犯与混乱(311-400)
北魏(400-534)
立足地方的贵族宗族
官方认同与政治经历
六镇之乱
北魏的继承者:东西魏、齐、周和隋
长安崔氏的军事经历
东部崔氏的政治经历
地方基础的恶化
门第声望
第五章 唐代作为旧族的崔氏
博陵崔氏的范围
旧族的身份集团
婚姻圈
家族关系与人物气质
出身与官职
官僚生涯
入仕途径
升迁与权力
最后的消亡
第六章 启示与结论
附录一 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可靠性
附录二 崔俨世系表考释
附录三 唐代博陵崔氏的婚姻关系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魏晋南北朝士族在乡里拥有强大的宗族力量是他们屡经沉浮却又能东山再起的根本原因,隋唐以来,随着地域主义的衰落和国家主义的复兴,隋文帝废除乡官和地方征辟制度,士族为了获取政治权益,必须不断从农村迁移到城市。随着中央化和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士族从而失去地方宗族乡党...  

评分

写作时间这么早,在中国早期历史中能够做出一个这么精彩的个案研究,给个五星不过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已经意识到在研究宋以前的贵族家庭时,应避免把宗,族,氏这些很不精确的语汇当做社会学术语使用。或许应该把他们认做亲属(kin),而非氏族(clan)和宗族(lineage),...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强调贵族家庭与官僚政治的关系,这种关系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贵族家庭依靠政治体系获得更多的资源;但是另一方面,被官僚政治吸引也会导致贵族之所以成为贵族的特殊性逐渐消失,最终沦为政治的附庸,难以保持独立。

评分

从汉代到北魏,北方贵族是地方化的。北魏到唐,保持地方特色与获得官位愈发矛盾,贵族的地方基础被削弱,而当家族的支撑力完全来自于朝廷时,王朝被推翻,贵 族也就随之溃败了。另外,与南方家族相比,总觉得崔氏更加强韧,可能作者没写到什么涂脂抹粉的情节吧。

评分

其实是一本非常严肃、而且据说是业内十分有名的中国史研究著作,专题研究中国古代贵族演变过程,只不过选取了博陵崔氏作为其研究对象。作为崔氏后人,读的很认真,毕竟“咱老崔家曾经也贵族过”。另一方面,也不禁唏嘘感叹,一个姓氏、一个家族可以延续几千年,而且有如此详实的文献记载,恍若穿越,真心觉得我们这个民族之伟大。

评分

贵族家族长存千年的原因太难说清了,也,魏晋时期中正制给给家族把握地方实力的机会,退可以雄踞乡里,进可以主宰朝政。隋唐以后中央集中了太多资源,家族逐渐向京城迁移,成为官僚,逐步脱离乡里,依附皇权,家族的的教养,声望,关系让家族成员更容易上升,但逐步与寒族之间的差异变小

评分

典型的汉学研究框架,主线清晰,辅线凌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