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词丽句细评量

清词丽句细评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作者:王学泰
出品人:
页数:552
译者:
出版时间:2015-7
价格:5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608119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诗词
  • 王学泰
  • 随笔
  • 文化
  • 思想
  • 好书,值得一读
  • 文学史
  • 古典文学
  • 诗词赏析
  • 清词丽句
  • 文学评论
  • 古代诗歌
  • 文辞之美
  • 经典解读
  • 诗词鉴赏
  • 文学批评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诗是民族的感情抒发,更是民族苦乐的忠实记忆。《诗经》之“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食”与“事”即给后人极大的影响。对中国知识分子而言,诗是在权力话语外,对其物质与思想世界的记录与寄托。

本书是王学泰先生数十年思想之大成,既有针砭时弊,又有对柏杨、杨宪益、聂绀弩等当代诗人诗学、人生际遇的深度解析。全书文笔从容,旁征博引,感情淳厚,且不失诙谐幽默。以平和心态和冷静态度审视,做人做事的道理融汇其中,使人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淡定与超然。

作者简介

王学泰,原籍山西清源,1942年底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2003年退休前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后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研究领域最初偏重于中国古代诗歌史,近十年来,偏重于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2014年12月被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授予“食文化终生成就奖”。

著作有《清词丽句细评量》《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国流民》《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水浒•江湖——理解中国社会另一条线索》《水浒识小录》《幽默中的人事百态》《中国式的幽默》《燕谭集》《多梦楼随笔》《偷闲杂说》《重读江湖》《发现另一个中国》《平人闲话》《王学泰读史》《采菊东篱下》《坎坷半生惟嗜书》《江山如有待》《往来成古今》《我们向历史要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监狱琐记》等。整理了《杜工部集》《唐诗评选》(王夫之评选)。

目录信息

代序 诗,曾经是一种精神价值
第一辑:当代旧体诗点评
留得诗篇自纪年
余生几朝夕,宜乐不宜哀——读启功先生诗词
独向吟坛树旌旄——李汝伦与旧体诗词创作
赋诗颇具少陵风——李汝伦的“政治诗”
天人互爱时方泰,物我相戕祸乃成——说熊鉴先生旧体诗
鸿毛更比泰山难——老兵、建筑师、文史学者、诗人和他的铜豌豆精神
二十世纪长恨歌——柏杨先生的旧体诗
不识诗仙与酒仙——读杨宪益先生的《银翘集》
学成半瓶醋,诗打一缸油——读杨宪益先生《银翘集》
独享诗名六十年——评邵燕祥的“打油诗”
绀弩诗的霸气——关于绀弩诗的风格
说不尽的聂绀弩——作为诗人的聂绀弩
聂绀弩诗三十首点评
聂绀弩诗与旧体诗的命运
廿年辛苦不寻常——读《聂绀弩旧体诗全编》
大道如天任我行——罕见的老干部诗人——牟宜之
第二辑:有关诗的随笔
从柏杨获奖说到宋琬的监狱诗
文字狱•“乌台诗案”及后遗症
《洪宪纪事诗》中的王壬秋和杨度
说 “旗人”诗
说《钦定熙朝雅颂集》
清中叶的畅销书《随园诗话》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公关“诗”
《忆秦娥》与唐代长安交通
不敢用比兴的宋诗
淡: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跋《劫余室诗稿》
第三辑:诗歌史上一些问题之我见
对《李白与杜甫》的一些异议
大儒杜甫
周篆和他的《杜工部诗集集解》
刘基的悲剧及其在诗文中的表现
重读《诗经》——评《诗经名物新证》
明初诗歌流派论
第四辑:诗词鉴赏
《宾之初筵》与周人饮酒
赊粳一饱见真情——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读赏
笔曲情深悼伤忠良——谈吴文英的《高阳台•过种山》
花露易晞忆娉婷——读吴文英的《绛都春•南楼坠燕》
沧波故苑记别情——读吴文英的《木兰花慢•紫骝嘶冻草》
枫冷吴江梦芙蓉——读吴文英的《新雁过妆楼•梦醒芙蓉》
生动飞舞的连理海棠——读吴文英《宴清都•绣幄鸳鸯柱》
江南古调招楚魂——读吴文英的《澡兰香•盘丝系腕》
长安不见使人愁——读陈经国的《沁园春•抚剑悲歌》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读陈经国的《沁园春•诗不穷人》
谁云圣达节 知命故不忧——读陈经国的《沁园春•我自无忧》
一幅茫茫烟水图——叶绍翁的《嘉兴界》
桃源深处有人家——叶绍翁的《烟村》
至死不改汉衣冠——朱之瑜的《避地日本感赋》
戳向秽政的匕首——屈大均的《民谣》
铁屋中的呼喊——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十四
掀开“皇帝的新衣”——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十九
于无声处听惊雷——读龚自珍的《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
令人迷醉的人格力量——读龚自珍的《投宋于庭翔凤》
一种春声忘不得,长安放学夜归时——读龚自珍的《三别好诗》
第五辑:
诗歌,心灵上的一块净土——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后记
编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骚传统文脉相续,成果辉煌。至新文化运动,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新诗,古典诗歌的地位才逐渐式微。但时至今日,新诗也并未立定脚跟,它一直被古典诗歌的阴影笼罩,承受着“影响的焦虑”,并且有越来越边缘化的危险。毋庸置疑,虽然古典诗歌的地位一度动摇...  

评分

读王学泰先生《清词丽句细评量》 在诗的国度里,我们从小都是读着诗歌长大的。虽然传统格律诗、旧体诗歌的创作日渐式微,成为小众化的创作艺术,但诗歌的影子却无处不在地出现在平民大众的生活中。甚至不夸张地说,每个上过学、读过书的人,心底都有一种或明或暗、...  

评分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骚传统文脉相续,成果辉煌。至新文化运动,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新诗,古典诗歌的地位才逐渐式微。但时至今日,新诗也并未立定脚跟,它一直被古典诗歌的阴影笼罩,承受着“影响的焦虑”,并且有越来越边缘化的危险。毋庸置疑,虽然古典诗歌的地位一度动摇...  

评分

清词丽句必为邻 读《清词丽句细评量》/by烟波浩渺1980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看到这个书名我不得不摘录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中两首来表达对这本书的喜欢。(下还有一首) 王学泰的这本《清词丽句细...  

评分

清词丽句必为邻 读《清词丽句细评量》/by烟波浩渺1980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看到这个书名我不得不摘录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中两首来表达对这本书的喜欢。(下还有一首) 王学泰的这本《清词丽句细...  

用户评价

评分

王学泰先生,见过两次,聊过也就半个小时,或就《水浒传》《宋史》请教过他。其思维敏锐,似乎还有些害羞,聊一会儿,孩子一样抿着嘴笑,完全不像是七十来岁的人。后来听说他病了,有哥们去看他,在病床上听见某宵小上蹿下跳,还摆了摆手。没多久,他就走了。今读其《清词丽句细评量》,方知其年少时也爱做诗。旧诗这东西,鼎革后多作为身份的象征,经历过不再活跃的老干部体,如今已不大被人提起。其间还有聂绀弩、杨宪益、熊鉴、荒芜、柏杨、启功、李汝伦等名家,嬉笑怒骂之下,让冷嘲止于诙谐,算是民国旧诗迟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回光返照,可谓遗世绝音也。徐读本书,可见他爱苏诗,杜诗,尤其同情诗人在专制社会中的遭遇,或与其少时入文字狱有关,靠读诗写诗续命,故多了几分体己之感。我偶尔会打几句油,纯属为了避免过早老年痴呆耳。

评分

王学泰先生的这本书关于新旧诗词品评的文章,他以研究游民文化出名,但他的本职工作是研究古代诗歌,以前到是没有读过他的诗词研究文章,这次读后印象颇好。王先生挺注重文章的可读性,很少有晦涩的用典,更多是自己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文章写得深入浅出,相信一般的读者读来都能毫无障碍。这本书很值得静心细细品读,分析研究今人的古体诗尤其难能可贵,反映一段不太久远的历史,让人读来更是有感受。对聂绀弩的古体诗更是情有独钟,写了好几篇文章,对于喜欢聂诗的读者很有参考价值。其他文章也都是干货满满。

评分

王学泰先生,见过两次,聊过也就半个小时,或就《水浒传》《宋史》请教过他。其思维敏锐,似乎还有些害羞,聊一会儿,孩子一样抿着嘴笑,完全不像是七十来岁的人。后来听说他病了,有哥们去看他,在病床上听见某宵小上蹿下跳,还摆了摆手。没多久,他就走了。今读其《清词丽句细评量》,方知其年少时也爱做诗。旧诗这东西,鼎革后多作为身份的象征,经历过不再活跃的老干部体,如今已不大被人提起。其间还有聂绀弩、杨宪益、熊鉴、荒芜、柏杨、启功、李汝伦等名家,嬉笑怒骂之下,让冷嘲止于诙谐,算是民国旧诗迟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回光返照,可谓遗世绝音也。徐读本书,可见他爱苏诗,杜诗,尤其同情诗人在专制社会中的遭遇,或与其少时入文字狱有关,靠读诗写诗续命,故多了几分体己之感。我偶尔会打几句油,纯属为了避免过早老年痴呆耳。

评分

王学泰先生的这本书关于新旧诗词品评的文章,他以研究游民文化出名,但他的本职工作是研究古代诗歌,以前到是没有读过他的诗词研究文章,这次读后印象颇好。王先生挺注重文章的可读性,很少有晦涩的用典,更多是自己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文章写得深入浅出,相信一般的读者读来都能毫无障碍。这本书很值得静心细细品读,分析研究今人的古体诗尤其难能可贵,反映一段不太久远的历史,让人读来更是有感受。对聂绀弩的古体诗更是情有独钟,写了好几篇文章,对于喜欢聂诗的读者很有参考价值。其他文章也都是干货满满。

评分

大部分现代诗评论,不如意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