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指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孝”置于“天之经,地之义”的高度,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1.孔子之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一般理解多停留在事亲,殊不知只是一端,其乃有立身、事君、治国之大义。 2.孝亦不只是士之孝,孔子谈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自和共有的孝行,以为孝是天经、地义、民行,相互感应。 3.《谏争》篇孔子斥责从父之令,孔子绝无主张所谓“愚忠愚孝”、奢侈厚葬。《二十四孝》多数违背孔子原意。 4.除《天子》篇引《尚书·甫刑》,篇末所引,皆为《诗经》。
评分1.昨日读《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当然庄子的后文应该是更往后走了一步,考虑「世俗」的依据。今天读《孝经·谏争》大概找到了昨天提到的对应:「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引疏:皇侃以为「……慈者孜孜,爱者念惜,恭者貌多心少,敬者心多貌少」。 2.留心「天地人」三才的结构
评分1.孔子之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一般理解多停留在事亲,殊不知只是一端,其乃有立身、事君、治国之大义。 2.孝亦不只是士之孝,孔子谈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自和共有的孝行,以为孝是天经、地义、民行,相互感应。 3.《谏争》篇孔子斥责从父之令,孔子绝无主张所谓“愚忠愚孝”、奢侈厚葬。《二十四孝》多数违背孔子原意。 4.除《天子》篇引《尚书·甫刑》,篇末所引,皆为《诗经》。
评分1.昨日读《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当然庄子的后文应该是更往后走了一步,考虑「世俗」的依据。今天读《孝经·谏争》大概找到了昨天提到的对应:「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引疏:皇侃以为「……慈者孜孜,爱者念惜,恭者貌多心少,敬者心多貌少」。 2.留心「天地人」三才的结构
评分1.昨日读《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当然庄子的后文应该是更往后走了一步,考虑「世俗」的依据。今天读《孝经·谏争》大概找到了昨天提到的对应:「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引疏:皇侃以为「……慈者孜孜,爱者念惜,恭者貌多心少,敬者心多貌少」。 2.留心「天地人」三才的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