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曲目)

古琴(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曲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貓頭鷹
作者:[瑞典] 林西莉
出品人:
页数:288
译者:許嵐
出版时间:2015-7
价格:NT$450
装帧:精裝
isbn号码:978986262251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古琴
  • 林西莉
  • 中国文化
  • 海外中国研究
  • 文化
  • 音乐
  • 工具书
  • 中国古代
  • 古琴
  • 乐器
  • 传统文化
  • 音乐
  • 艺术
  • 文化
  • 古典乐
  • 学习
  • 演奏
  • 九周年纪念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蟬聯瑞典排行暢銷書

◆NASA播送給外星生物聽的人類曲子就有一首古琴曲《流水》

◆二○○三年古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二○○六年奧古斯特非小說類獎

◆二○○六年書籍設計獎

◆二○○六年瑞典克萊默書獎

◆隨書附贈大師之作——全新古琴曲目雙CD

本CD收錄之曲目為一九六二年林西莉在北京古琴研究會的錄音。內容包含管平湖、查阜西、樂瑛、吳景略、張子謙、汪孟舒、顧梅羹、徐元白、姚丙炎、陳長令等諸位大師現場演奏作品。本書第一次出版時並未收錄本CD內容,直到二九年林西莉女士意外在書房中尋獲一九六二年的這卷老磁帶,才使得這些歷經五十年但內容完好無損的大師作品得以面世。

古琴,一種在現實中幾乎被遺忘的藝術,卻是你我了解中華文化不可不知的古老傳統。

提升人文藝術涵養的必讀經典,2015暢銷紀念版,隆重再現!

附贈全新古琴曲目——大師之作雙CD,以饗知音。

今日台灣的日常生活中幾乎不見古琴的身影,也不聞古琴的樂聲,然而它的影響卻是至深至遠,乃至於你我習焉而不察。這樣的體悟,卻是得自一位闖進三千年歷史傳統的瑞典女子。

一九六○年代,中國文化革命正醞釀,為了學習中文,林西莉遠從瑞典赴北京大學。為了更深入中華文化核心,她成為北京古琴研究會史上唯一的學員,跟隨王迪習琴,也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大師指點。林西莉這段人生經歷,不只結識了許多當時的知識菁英、認識中國古代智者的思想,更深化了她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也讓她更能體會漢字書法、水墨畫等藝術之美。

其實,古琴修身養性的特徵,早已滲入我們的文化中,在成語和文學裡,處處可見古琴的影子。但我們幾乎將之忘懷,直到林西莉的出現,才點燃了認識古老文化遺產的火炬。與棋、書、畫並稱四藝的古琴,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是中文使用者,和想了解傳統文化的人,必須了解甚至具備的文化基底。

古琴音樂音緩而沉,沒有特定的演奏速度,端看彈琴者的心境,這和西方音樂是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古琴因其蘊含的古老文化智慧,在二○○三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九七七年,NASA透過旅行者一號和二號向外太空生物播送各民族音樂,其中一首即是管平湖所彈奏的古琴曲「流水」。

從西方人的觀點出發,林西莉和一般古琴研究者不同,以淺顯易懂的筆調敘說古琴的各個層面。從古琴的鑑賞、製作,到古琴在古代文獻以及中華藝術中的地位,乃至當今古琴音樂的新趨勢,林西莉都做了生動且全面的介紹。本書原瑞典文版已長時間聯暢銷榜,並榮獲重要的奧古斯特非小說類獎。林西莉本人更積極推廣古琴的演出,讓更多人欣賞到古琴的魅力。

◎2015紀念版封面由設計老將楊雅棠精心設計製作,並附贈全新古琴曲目CD、重要相關文獻資料、專業索引,以饗知音

◎林谷芳(音樂家)、沈冬(台大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專文推薦

【真誠推薦】

方文山(音樂人)

朱天文(小說家)

朱歧祥(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孔元(琴人)

李家同(教育家)

李振亞(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周渝(紫藤廬創辦人)

林慶勳(中山大學國文系榮譽教授)

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袁中平(中華古琴學會理事長)

陳志豪(暢音樂集召集人)

陳裕剛(台藝大中國音樂系教授)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鹿憶鹿(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黃明川(作家、導演)

趙元成(古琴製作名家)

盧建榮(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

隱地(詩人)

羅位育(北一女國文科教師)

羅智成(詩人)

作者简介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

一個比你更懂中華文化的外國人,瑞典著名的漢學家,同時也是教授、作家和攝影家。林西莉女士自一九五○年代末起學習漢語,師事瑞典知名的漢學巨擘高本漢;六○年代初曾留學北京大學,並開始追隨王迪學習古琴,也多次受到管平湖先生親自指點。之後並多次造訪中國。旅居亞洲和拉丁美洲多年之後,林西莉回到瑞典擔任專職漢語教師,課餘除了寫作專書介紹漢語及中華文化,也為瑞典電視台製作多部相關的專題節目。

目录信息

第一部:另一個世界
莫斯科的一個晚上
古琴和歐洲文藝復興時的魯特琴一樣,都是用來反思和感受心靈的樂器。在穿越西伯利亞的鐵路線上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這一路旅行用了一星期多,抵達北京時,我已經知道自己要學的是古琴了
樂器的名稱
「琴」這個詞在中文裡簡而言之就是「弦樂器」的意思,往往做為許多中外樂器名的詞尾。為了與其他琴類區分開來,它也被叫做七弦琴或古琴,因為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弦樂器
北京一九六一
在我一九六一年一月初次拜訪時,北京仍是一個灰暗沉悶得無法形容的城市,比我在歐洲見過的最貧窮的城市還要封閉、衰老。從十五世紀就留下來的高高的城牆仍在,牆內是低矮的灰色平房,按照兩千多年前的樣式修建,四周是圍牆,從外面什麼都看不見
北京古琴研究會
管平湖自然也因此有理由關注我的進步,時不時過來看看我的手指和彈法並鼓勵地點點頭。他一臂之高,不過一米五的樣子,瘦弱矮小,滿頭灰白的頭髮。他把那雙又大又黑像樹根一樣凹凸不平的巨手在琴弦上攤開時反差極大,他的彈奏如此有力,彷彿整幢樓都要倒塌一般
古琴課、動物以及人的命運
指法和那些我要試著彈出來的音全都被賦予了相當的意義。不僅僅彈出某個音罷了,它還必須以一種感情和內涵做度量,喚起自己和聽眾內心的一幅畫面
第二部:古琴
琴身
乍一看古琴的結構格外原始,其實不然。每一細節從材料的選擇到各個部分的樣式,甚至到每一道上漆的工序都得精細考究。你愈是仔細觀察,愈會為古琴工匠們的技藝嘖嘖稱奇
龍、鳳、雁
古琴各個部分的主要名稱都與龍鳳有關。龍與鳳均為古老傳說中神祕的動物,千百年來人們對之浮想聯翩,其形象不斷出現在早期藝術、文學、音樂和民間信仰中
漆與斷紋
「一定要細心地保護琴上的漆,」有一次管平湖提醒我,「定期用塊稍稍潮濕的毛巾擦擦。琴面只要有一點灰塵,手指就會變得遲緩,大大影響彈奏。經常撫摸琴面,這樣漆會更光滑,妳的琴會更好彈,切記!」
張建華的古琴作坊
上漆應第一層極薄,第二層厚,第三、第四層儘量薄,這樣一來琴面才會光滑。其間打磨的時候,手上儘管蘸點油,芝麻油最佳,靠著手的溫熱使之浸入已上的漆中,然後再繼續髹下一層
琴弦和調音
古琴的七根弦在很大程度上彷彿活物,需要被精心護理,否則那纖細的絲線會脫落,難以在指間撥動。最好每十天擦洗一次。將一團桃樹脂打濕,看上去像冰糖,在弦上輕輕地往琴橋的方向過幾次。第一次多蘸水,然後漸少,最後擦乾
銘文
後來人們愈來愈習慣將琴上刻以印章銘文,就像我們今天在自己的書上簽字的意思一樣,尤其是一些質地上乘的琴更是如此。有時候琴主會刻上一整首詩,讚美其琴的美妙豐盈之音質,或者其他什麼出色的地方。在許多珍貴的老琴背面,往往刻滿了溢美之詞
春雷和秋笛
琴匠在一把琴做好之後一般會為其選個名字,刻在琴底——把名字刻在琴面上被視為極無文化和品位。題文則僅限於琴主及其朋友所刻,相當私人化,近乎是祕密的暗號,並非為任何偶然看到琴的人而刻。琴名具有個人色彩,表明它曾做為愛物和朋友被珍惜過
九霄環佩
在中國現今收藏的所有古琴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唐代的「九霄環佩」了。「九霄」,是中國佛教、道教中的天國。環佩指的是古代男子配在腰間之腰帶上的玉貝裝飾
各種琴式
一把琴可以有各種樣式。儘管所有的古琴大約長一百二十公分,寬十五到二十公分,其外形卻各異其趣。直到今天琴匠們還在做改革和修正,有時出於審美的原因,有時則是為了提升琴的音質
第三部:遠古及傳說
古琴和遠古時代傳說中的皇帝
一些漢代初期編輯的哲學著作讚美了那些智慧之帝們在遠古時代創造了古琴,幫助人們控制慾望,與天地自然溝通。「它們以桐木為體,絲為弦。」
古琴神奇的起源和力量
古琴最初很可能是女巫們直接向上蒼求助的工具。她們用古琴在那些宗教儀式中傳達神靈的意願,因而決定人們應當在何種情形下做何決策,以得到圓滿結果
仙鶴、鷗鷺及事物的轉變
仙鶴是除了鳳凰之外最被人崇尚的鳥,特別是玄鶴,據說可以活到六百甚至上千年。「鶴千年則變蒼,又二千歲則變黑」,自古以來正是玄鶴讓人聯想到古琴
空城計
威風十足的司馬懿將軍率軍進攻一座城池,一場血戰即將爆發。敵方占有絕對優勢,五千人馬在城外待命。勝敗立見,千鈞一髮。守城元帥孔明此時卻下令敞開城門,並叫兩個琴童立刻攜著古琴隨他登上城牆,在那城門大開的城樓上他從容不迫地彈起琴來
發現中國古老的樂器
曾侯乙的陪葬品至少有一百二十四件樂器——最令人驚嘆的是那由六十五個銅鐘組合的編鐘,每個銅鐘在你敲打它不同的部位時可以發出兩種不同的聲音。編鐘的音色之準確,人們毫不費力地可以用它演奏貝多芬的「歡樂頌」
儀式和郊遊
古時即便是宮廷音樂也並非總是高尚而風雅的。人們在那兒尋歡作樂,自然想以輕鬆的音樂助興。〈小雅‧鹿鳴〉中則記載一群人帶著滿滿的野餐籃子去野外郊遊。就像現今人們帶著吉它那樣,古時的中國人帶上的是古琴和瑟
墓中的嬉戲
墓中浮雕上刻有三排彈琴的樂手,坐在長長的地毯上。最前排的五人在打鼓,中排的四人在吹排簫,一人吹壎。後排第一人彈一種五弦琴,或許是瑟。第二人吹壎,第三人唱歌,最前面見一個樂手在吹竽
聶政、嵇康和「廣陵散」
嵇康是位古琴好手又是個文筆犀利的作家,也是個傲慢而嚴厲的批評家。他嚴厲批評晉國的君王,甚至鼓動人們起來反抗,終於被捕,行刑前的最後一刻,還拿出古琴彈了一曲「廣陵散」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均為著名知識份子,屬於宮內的圈子,大都在皇家高就。風和日麗時他們去洛陽城(魏國首都)以北的郊外某處散心,在那兒,他們可以安靜享受,彈琴高歌吟詩飲酒
琴道
關於琴的理念,其中有孔子、老子和佛陀的思想,是一種遠離矛盾鬥爭的官宦世界,但接近自然那種充滿音樂和詩意的生活
「幽蘭」和正倉院
收入正倉院、現存於東京國家博物館的古琴,從各個角度來講都是獨一無二的。一般來說,隋唐時的琴甚少裝飾雕琢。但正倉院的古琴卻是金鑲銀嵌,琴面被兩幅吉祥的畫面占滿
第四部:桃源夢
汴梁御園
宋徽宗常在自己的花園裡舉行一些文化活動,偶爾他還邀客人們攜古琴,互相彈奏切磋,討論古琴的質地——音調的深度、漆的光澤、鳳額上美麗的玉飾、琴底的題文和印章
靜心堂
很多人選擇的文房名與寧靜而與世無爭的生活相關,藉此逃避日常瑣事,如「靜心堂」、「安學屋」。另外一些人選擇的名字則包含了儒家傳統待人處世的品德與理想,正直、尊嚴、敬重
室內室外的桌子
在徽宗皇帝的花園裡,樹下桌上有一把古琴。這一類桌子,要麼用整塊石頭砌成,要麼用磚鑲在一塊木頭中,一般來說是家境優越的人家,按照不同季節輪流擺設在自家花園裡的
四藝四寶
在古代中國社會,人們希望所有的文人都會「琴、棋、書、畫」。而在他們的文房中,必不可少的便是那書畫的工具即「文房四寶」了
印章
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隨便就能找到一個刻章師,熱心周到地與顧客商討石頭的選擇,特別是字體風格,以便刻出的印章能充分反映個人風格
九日行庵文宴
在中國的古詩詞中,菊花與秋天緊密相關,代表著一種隱居靜謐的生活,不斷出現在藝術作品中,乃繪畫、瓷器和漆器中常見的主題
孤獨和友情
「知音朋友」於彈古琴的人來說至今仍是個寓意深刻的詞,尤指那些真正懂得自己的最親密的朋友。有趣而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既有以「知音」為名的雜誌,也有以「知音」為名的信用狀
象牙塔
雖然古琴漸漸地變成了一種為人所崇尚的古董和身分的象徵,與此同時致力於古琴音樂的人卻反而愈來愈少,關於古琴彈奏的規矩愈來愈繁瑣,諸如可與何人彈奏、可為何人彈奏之類,甚至琴譜中還附有一個清單,說明何時何地適於彈琴
蘇州的一個星期天
如今每個月第一個禮拜天,大批古琴彈奏者全聚集到這裡來。他們在一個叫「石聽琴室」的亭內彈奏,交流琴譜和新的曲目,古琴協會的成員們一個接一個地在琴桌邊坐下,彈一段,聊一段
第五部:琴譜和彈奏技巧
音調、指法和圖畫音樂
在舊式琴譜中包括了以不同動物的動作來表現不同彈奏指法的雕版圖,配以簡短的詩句來講解它所引發的感情和聯想。十八世紀初期,人們不再使用那些詩意的圖案,取而代之的是琴譜中長篇大論的音樂理論
識譜
在傳統的古琴中文減字譜中,對於一段或一節曲子的快慢節奏沒有準確的說明。只不過讓人想到曲中所包含的音調罷了,如何彈奏則完全由個人的流派而定。同一曲目,彈奏的時間可能長短不一,每個人對快與慢的理解多少有些差異
音與調
中國有不同的音調存在,這並不奇怪。中國幅員遼闊,擁有不同音樂傳統的諸多民族,曾經並且依然生活在那裡。在與西北沙漠地帶來往密切的時期,引進了許多新樂器、旋律和音調,其他時期還參雜了來自南方或北方的影響
「琴」字
圖片來源
參考文獻
索引
大師之作——古琴精選曲目解說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难寻古琴的身影,也罕闻古琴的乐声。然而它的影响却是丝丝入骨,乃至于你我习焉而不察。这样的体悟,却来自一位瑞典的女子,这本书的作者——林西莉。 作者跨越海洋,远从瑞典赴北京大学学习。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她成为北京古琴研究会史...  

评分

一边听着古琴家溥雪斋弹奏的《梅花三弄》,一边回想着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古琴》一书中有关古琴和中国文人命运的种种细节,心情可谓千头万绪。林西莉上世纪60 年代初在北京古琴研究会学琴时,满清皇室后裔溥雪斋是会长。该会是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下成立的。溥雪斋有时...  

评分

久违的一篇文! 没看《古琴》前,是迫不及待地拿出CD开始听曲子,之前一直对古琴是怀着神秘而近乎尊崇的心态的。古琴从古至今都是长伴高士左右,最经典的场景莫过于,清逸俊朗的男子,白衣白袍,黑发如墨,面前一架古琴,或对高山,或临碧水,指尖轻弹,便是风度万...  

评分

匆匆翻完。零碎摘一点片段。读完本来想顺路去图书馆看看《琴曲集成》,不过发现在保存本阅览室也就作罢了。 我问王迪是否可以将几个音阶或其他的练习带回家弹。她不明白我的意思,这不只是因为我的中文蹩脚——我试图解释:和弦、音阶、练习曲、大调小调、整个键盘,练习所有的...

评分

最初不是很看好这本书,如今这种题目大、彩页多的书太多了。但是静心看下去,发现太适合我这样的似懂非懂的门外汉了。 迷恋古琴的声音,之前翻过一些关于古琴的书,但是因为没有实际学习的经验,脑子里对古琴一直无法建立起系统完整的认识。 看这本书的感觉,像...  

用户评价

评分

2017书31:虽然名为古琴,其实是一部以古琴为引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书。书中还穿插写了作者60年代在北京学琴的经历,很好读,适合我这样的初入门者。但细读下来发现错漏若干,比如对孔子和老子的年龄问题,对周易八卦的认识…所以,不必妄自菲薄,继续做下去就好。

评分

很好的古琴入门读物

评分

花花绿绿

评分

古琴之所以会越来越被冷落,只因它弹的不是靡靡之音,它弹的是心境。人人忙碌于世俗,自然也没这雅兴了。古琴的没落,不是一种乐器的失落,甚至也不是文化的失落,是一种心境的失落。

评分

2015年底买,2017年初二阅。一个瑞典人写给瑞典人看的书,以古琴为媒介介绍中国文化,视角平实有趣,一如《汉字王国》,虽有散漫之嫌,亦不乏一些闪光点,偶有少量错误。最感慨那个年代仅存的风雅最终消失。ps:读的是台版,不知道里面偶尔对那个年代的各种运动的看法是否在大陆版会删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