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學

張愛玲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灕江齣版社
作者:高全之
出品人:
頁數:364
译者:
出版時間:2015-6-1
價格:45.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40758707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張愛玲
  • 文學研究
  • 高全之
  • 文學
  • 灕江齣版社
  • 十八春
  • 重返邊城
  • 金鎖記
  • 張愛玲
  • 文學研究
  • 現代文學
  • 女性寫作
  • 都市文學
  • 情感剖析
  • 文化批評
  • 小說藝術
  • 民國文學
  • 心理描寫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張愛玲學》是一本非常不一樣的“張論”。颱灣學者高全之七年苦心孤詣之作,被贊譽為張愛玲研究迄今“最重要著作”。豐厚展現瞭“文以辯潔為能”“事以明核為美”的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精神,其功“不在夏誌清、唐文標二君之下”。作者從批評、考證、鈎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張愛玲本人及她的小說。

本書是高全之參加張愛玲的海葬葬禮之後,有感坊間滿籮盛筐的張理論疏漏與錯讀競相奪目,於是花瞭十年時間完成的一部作品。他以不同於學院內文學評論者的獨特視角,以版本學傢一般周密的考證研究功夫、科學論證式的邏輯架構,以及溫敦典重的質實文字,就張愛玲小說的諸多層麵做瞭深刻的研究與開掘;並對坊間張理論的疏漏、錯讀,以及兩岸文壇有關張愛玲政治筆墨的“各自錶述”,做瞭有力的澄清與駁詰,是一種開創新河的嘗試。

作者透過《小艾》《赤地之戀》等多篇小說的版本演進,探索張愛玲無以言傳的文思機密;帶領讀者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民族陋俗來理解《金鎖記》;自藝術距離的角度斟酌《怨女》;以曆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和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製;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藉西方與中國小說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從科幻小說的視角捕捉張愛玲文學多彩多姿的時間印象;並藉由張愛玲的文學理念、美國法律與社會背景的諸多角度迴顧海葬爭議。

作者還訪問瞭與張愛玲關係密切的前香港美新處處長麥卡锡先生,厘清有關《赤地之戀》一書之創作自發性的爭論。書中並譯介瞭張愛玲尚未發錶的一封信函,說明張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張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張愛玲小說與中國章迴小說的傳承關係不但曾為她坦承,而且一再為方傢提及。然而,作者順沿這個綫索追蹤,仍有許多前所未見的發現,本書可謂在眾多張愛玲小說研究方法中,樹立瞭一種新研究風格典範。

著者簡介

高全之

1949年生於香港,四歲隨父母到颱灣,在颱灣成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電腦科學碩士。美國航太工業資深電腦軟件工程師。1976年齣版《當代中國小說評論》,該書略作修訂之後,1998年改名《從張愛玲到林懷民》;1997年完成《王禎和的小說世界》;2003年齣版《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鈎沉》,被海峽兩岸專傢學者推崇為張愛玲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圖書目錄

導論:高全之,學院外文學批評的築路人/ 瘂弦
——從早期寫作生活的發軔到近期《張愛玲學》的建構
增訂二版大陸版序:脫鞋進門
增訂二版序:張學自具生命
增訂版序:托張愛玲的福
自序:焚書記
1上海“孤島”與“上海孤島”
——抗戰期間張愛玲的寫作環境
2飛蛾投火的盲目與清醒
——比較閱讀《金瓶梅》與《第一爐香》
3百世修來同船渡
——《封鎖》的瞬間經驗
4《金鎖記》的纏足與鴉片
5花非花
——聆聽《鬱金香》裏的爭辯
6閻王與小鬼
——後殖民張論引起的省思
7《小艾》的版本問題
8《小艾》的無産階級文學實驗
9多妻主義的鼓吹與抵製
——從《兒女英雄傳》到《小艾》
10盡在不言中
——《秧歌》的神格與生機
11張愛玲的政治觀
——兼論《秧歌》的結構與政治意義
12《赤地之戀》的外緣睏擾與女性論述
13開窗放入大江來
——辨認《赤地之戀》的善本
14張愛玲與香港美新處
——訪問麥卡锡先生
15本是同根生
——為《十八春》、《半生緣》追本溯源
16大我與小我
——《十八春》、《半生緣》的比對與定位
17《怨女》的藝術距離及其調適
18張愛玲小說的時間印象
——兼論《浮花浪蕊》離鄉與《怨女》歸航
19挫敗與失望
——張愛玲《色,戒》的生命迴顧
20倦鳥思還
——張愛玲寫給賴雅的六封信
21張愛玲的英文自白
22林以亮《私語張愛玲》補遺
23雪中送炭
——再為《私語張愛玲》補遺
24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張愛玲如何三思“五四”
25鬧劇與秩序
——誰最先發現張愛玲英譯《海上花》遺稿?
26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
——張愛玲給麥卡锡的一封信
(附錄:夏誌清教授的讀後意見)
27同物無慮
——張愛玲海葬的質疑與辯正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林以亮《私语张爱玲》补遗 作者:高全之 一九八七年三月香港: 《明报月刊》林以亮〈私语张爱玲〉目前仍为最早的,值得参考的,张爱玲英文作品闯荡英美的概述记录。然而该文确有未尽周详,可予补遗的余地。 《秧歌》英文版在美国旗开得胜,诚如〈私语〉所言:「好评潮涌」...

評分

忏悔与虚实——《小团圆》的一种读法 ◎高全之(美国独立学人) 小说家言,未可全信。——俞平伯【1】 一、前言 绕道。 暂且避开《小团圆》是否违反作者意愿出版的辩场。我们并非否定那个议题。在现实考量里,我们希望在本书引发的相互抵触的论争之外,界定一种易懂可行的读...  

評分

导论:高全之,学院外文学批评的筑路人——从早期写作生活的发轫到近期《张爱玲学》的建构 增订二版序:张学自具生命 增订版序:托张爱玲的福 自序:焚书记 1 上海「孤岛」与「上海孤岛」——抗战期间张爱玲的写作环境 2 飞蛾投火的盲目与清醒——比较阅读《金瓶梅》与...  

評分

正在翻閱高全之的《張愛玲學(增訂新版)》,實在愉快。已經許久沒有讀過如此紥實的文學評論了。《張愛玲學(增訂新版)》在版本考訂上下了必要之功夫,但更重要的是,高全之的立論,都由文本出發,通過細讀一點一滴的為文本爬梳出一個所以然來,而非先來一個架空的理論架構,...  

評分

高全之的《张爱玲学》早有耳闻,出版大陆版后一直想看,11月从图书馆借出,到今天还没有读完。倒是更注重他在书中提供的一些材料。内中的牵强和过多诠释之处只顾跳过。 1、高全之文笔不错,有些句子有点张爱玲的影子。 2、P231 解释红楼梦魇自序中的一句话,照录如下: ...  

用戶評價

评分

穿鑿附會,東拉西扯,寫張愛玲對政治的態度,但因為是大陸版又故意隱去很多細節,甚至翻譯的書信和“自白”也隨意刪減。對於張愛玲屌炸天的文筆隻字不提

评分

張學成為顯學,但是這本文學研究專業又不裝,通俗又翔實。

评分

有些地方有些牽強,但大部分還是不錯的。

评分

啊,為什麼人傢讀書能讀得這麼細緻,我就隻是「不求甚解」···然後也覺得自己讀張愛玲的時候年紀真的太小(小學),也真的不機敏,找個時間要係統地、細細地再讀。

评分

作為文學圈外的理工生,作者提供瞭另外一種視角,雖然結論不一定都贊同,但讀書之細令人敬佩,白先勇說“以五四到四九年以來的作傢,光是比文字的話,恐怕寫的最美的,還是張愛玲吧”,好作傢不唯文字功底,更在於明晰冷靜的人性洞察,更在於其自身的言行一緻,這大概纔是令人尊重之處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