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博物馆?什么是艺术史?什么是可视的艺术史?
什么是图像和图像的自主性?图像在表现内容的同时,又如何表现自己?
《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以作者在欧洲研究和工作期间实地考察、采集的大量**手资料为基础,尝试以跨媒介艺术史的视野、细腻的图像分析和充分的个案讨论,穿越历史迷雾,在现代博物馆体制、现代艺术史叙事与前现代的教堂体制和空间布局之间,建构起鲜为人知的因果联系。
《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二百多幅彩图的精美呈现,十九个个案的细密讨论,四大文化领域的纵横交错,一次引人入胜的图像阅读。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6—1997、2002—2004年、2011—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巴黎**大学、哈佛大学本部和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从事文化遗产和跨文化、跨媒介艺术史研究。2014年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代表作品:专著《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 《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译著《宗教艺术论》 《拉斐尔的异象灵见》;主编“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北京大学出版社)。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读了一半,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评分读了一半,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评分这本书90%以上的内容都曾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在期刊、杂志上发表过,核心文章也曾收录在《穿越历史与理论》这本自选集中,文章组织起来并不是特别符合副标“从教堂到博物馆”这个大目标。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博物馆是一部可视的艺术史”,这里的“可视”就是可以看见的意思,没有视觉研究中强调的深意。重点侧重在中世纪教堂、古代博物馆上;有一些很扎实、很专业的美术研究,结构写法很西化;特别推崇瓦萨里,注重教堂的空间叙事。在“现代艺术史体制”这一部分,对丹托、贝尔廷的解读有新意,但都有待商榷。就我个人阅读而言,读完之后觉得书写得挺好的,但是又没什么启发性。书做得精致,纸张舒服,图片质量好,只发现了三个小小的校对问题。[一定要学好外语!]
评分8.5想读
评分站着在书店里读完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