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周实主编《书屋》杂志六年与部分作者的书信往来实录。作者如实记录、深情回忆与张中行、萧乾、李锐、舒芜、李慎之、资中筠、流沙河、蓝英年等28位老先生的交往始末,并首次公开了这些老先生的书信手迹。读者既能从这些文字交往中读到《书屋》杂志很多重量级稿件发表背后的故事,又能感受到这群老知识分子的“先生之风”。
全书近20万字,除了记录全都生于八十年前的28位老先生外,涉及到的人物更是多达上百位。堪称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和家国情怀,为当代思想文化界影响力最大的一群“老先生”留下了宝贵存照。
周实,编审,1954年8月生,湖南长沙人。1970 年参加工作。1977年正式从事编辑职业。曾参与创办长沙人民广播电台并在该台工作四年,湖南日报文艺部工作五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工作十年(曾任该社第二编辑室即《芙蓉》编辑部副主任、文化艺术室主任、小说室主任、副社长),主持创办《书屋》杂志,曾任主编。
1995年,湖南《书屋》横空出世,到如今,已经二十年整。很遗憾,我是在阅读《老先生》的时候才隔着二十年的时光与思想褶褶生辉的前沿读物进行神交,才知道,在岳麓山下曾经还有这样一本期刊,曾经还有那样一群老先生在这本期刊上快意江湖,挥洒泼墨。二十年的时光在一个人的一...
评分屋不在大,有书则灵,这是《书屋》杂志封面上的两句话,在这里,我引来用做标题。 《书屋》创刊于1995年,那时互联网时代还未开始崛起,大多人的阅读习惯依旧停留在纸质书上,特别是报刊之类的读物,充当着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书屋》以它独特的人文魅力,名家荟萃的知识内涵...
评分本书是周实主编《书屋》杂志六年与部分作者的书信往来谈话。 看了“舒芜先生”那一章,对于他过往那段“告密”历史知之甚少,但其实,他也就是个棋子,没有舒芜,也会有荒芜去顶替,当然,他当年不做,更好,但苛求不来,我们自己能不能不做?不知道。 当年火红如聂元梓,还不...
评分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 这句话让我想起曹雪芹的那句“一把辛酸事,满纸荒唐言”,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带着一些戚戚然。 对文字认真的人,在我眼里始终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现在很多所谓的文学家,已经没有一丝文人的气息,商业气息倒是不用说便显露出来...
评分本书是周实主编《书屋》杂志六年与部分作者的书信往来谈话。 看了“舒芜先生”那一章,对于他过往那段“告密”历史知之甚少,但其实,他也就是个棋子,没有舒芜,也会有荒芜去顶替,当然,他当年不做,更好,但苛求不来,我们自己能不能不做?不知道。 当年火红如聂元梓,还不...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评分现在看来,这恐怕是最后一波古典杂志编辑回忆录了吧,以后不会有这种编辑了。
评分细细品味周实与《书屋》作者们的书信集,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感慨。现在认真写文章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书屋》这本杂志创办于1995年,当时我五岁,今年我25岁,20年仿佛弹指一挥间,可惜很多作者都已经不在了。
评分书中提到的“老先生”,是一群经历时代风暴后,依然有着高贵品格的人。作者周实是《书屋》杂志2001年前的主编,因为工作关系和很多作为杂志作者的老先生们有着通信联系,从这些私人化对谈中可以看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初期《书屋》杂志的意气风发,在这些书信中也留下了痕迹。
评分细细品味周实与《书屋》作者们的书信集,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感慨。现在认真写文章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书屋》这本杂志创办于1995年,当时我五岁,今年我25岁,20年仿佛弹指一挥间,可惜很多作者都已经不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