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新闻 阿兰·德波顿 阿兰德波顿 传播学 新闻传播 随笔 英国 外国文学
发表于2025-02-02
新闻的骚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
新闻的喧嚣纷杂已经渗入自我当中,
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
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
一场饥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没的城镇、一则明星八卦、一个政府的垮台、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明年发展趋势的预测......这类外在的骚动,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所需要的东西。一场饥荒,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一届下台的政府,某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当新闻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去回应和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包括心中因此出现的羡慕与恐慌、激动与受挫,以及裹挟在不断向我们涌来的新闻大潮中,偶尔会怀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会比较好的种种情境。
全球著名的才子型作家德波顿由此出发,解析六大类型的新闻报导——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名人新闻、灾难新闻、消费新闻,用他的生花妙笔与透彻观察,引导我们产生适当的观点,使我们体会到──与新闻报导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实没有什么事情真正算得上是新奇、值得讶异,或者恐怖至极。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 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有几个捅破窗户纸的观点我很喜欢,其一是政治新闻不妨娱乐化,其二是经济新闻不妨非数据化,非理性化,其三是国际新闻不妨游记化,其四是灾难新闻不妨旁观者化。对铁板一块的类型新闻提出质疑,正视人性中的劣根性,将新闻视作治愈系文本,祛魅,拒绝道貌岸然的严肃,使得本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倒也没有到精彩绝伦的地步。
评分这本书感觉就是 如何远离不必要的信息,在我发现自己每天花超过四小时在手机上的时候,无法自制地想要刷微博豆瓣知乎以及各大新闻网站,读这本书,显得很有必要。其实感觉叫做《信息的焦虑》更合适。
评分还可以
评分读完补充:作者希望的是新闻越俎代庖做到好的文学作品该做的事情,且不说新闻从业者里面哪里来那么多荷马加缪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新闻的专业分工有什么意义呢?新闻就该客观公正简洁地报道事实,道德上的升华人性上的自省观念的质变,这些都不是“新闻”被单独分类之时的初衷。初读感想:二元二分的实例,在我们认为新闻就是注重事实不应该参杂记者的个人情感的时候,作者认为太过客观的写作未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误导;我们认为新闻就是直观的陈述事实,不应该像小说一样花里胡哨,作者认为非其读者并不会关注某国政变流血事件胜于关注自己社区一只被弃的小猫(这是我自己做的比喻)。由此再次感叹很多事情观念发展到一定程度总是会变质会落后,会有人出来质疑,然后慢慢再生出新的观念。人生若只如初见。
评分这本书感觉就是 如何远离不必要的信息,在我发现自己每天花超过四小时在手机上的时候,无法自制地想要刷微博豆瓣知乎以及各大新闻网站,读这本书,显得很有必要。其实感觉叫做《信息的焦虑》更合适。
“英国才子”的新闻读后感,认为新闻从业员未尽职责将新闻抽丝剥茧,或以有趣的语言呈现,或以朝着对人类有意义贡献的方向叙述,而只是平淡无奇地报道着层出不穷的天灾人祸。这样看来,其实是作者不太明白“新闻”到底是什么,“忠于事实,不偏不倚”才是新闻的中心,尤其在这...
评分互联网时代下,想找一个没有新闻的角落似乎已不那么容易。 当所有人逐渐被新闻所渗透,但却很少能意识到新闻的强大影响。 娱乐、政治、自然灾害、节日……我们需要外界的不安来消解、转移视线,以此获得片刻内心的平静。书中引用黑格尔:“当新闻取代宗教、成为我们的核心指导...
评分新闻不就该是冷静中立的方法陈述“事实”吗?大家对新闻的争论点好像多集中于此。而德波顿却直接推翻了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问题是,当今时代已经不缺少可靠的事实。”看到这的时候,不禁想,叔,你跟我一样都是外行吧。 这样的一本书让我觉得有些不知从哪说起,我对新闻...
新闻的骚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