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女性

儒学与女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罗莎莉
出品人:
页数:205
译者:丁佳伟
出版时间:2015-3
价格:2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150042
丛书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女性
  • 儒学
  • 海外中国研究
  • 性别研究
  • 社会学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思想
  • 历史
  • 儒学
  • 女性
  • 传统思想
  • 性别角色
  • 古代女性
  • 儒家经典
  • 女性教育
  • 社会地位
  • 家庭伦理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主张通常被认为厌恶女性的、父权式的儒家哲学并非自其创立以来便是如此,尽管在历史上儒学与压迫现象相伴随,但它却包含着许多能够推动两性平等的理念,作者依据儒家伦理并结合中国历史对守节、缠足、纳妾等现象进行了深刻探讨,罗莎莉的这些研究为未来儒家女权主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使儒学成为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可供选择的道德范畴。

作者简介

罗莎莉,中国女性研究学家,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副教授、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在《亚洲哲学》等杂志发表《内外、礼仪与两性差别》、《关怀的伦理:个人、政治、全球》、《当代中国的女性特质与女权主义》等论文。

目录信息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儒学、中国性以及“仁”的道德人格
孔子之前的儒者:“儒”和它的模糊起源
“儒”、国家和中国性
典型的“儒”:儒家道德伦理中的“仁”
第三章 阴阳、性别特质及其互补性
阴阳和男女对立二元
阴阳与关联宇宙论
阴阳互补与性别层级
第四章 内外、两性之别与恰如其分的礼仪
内外、礼仪化与文明
内外、功能区分与层级性别体系
第五章 妇德女教类文本与女性所独有的“内”领域
《列女传》、《闺范》和女性传记的传统
妇德女教类文本之《女四书》
对于女性文化的质疑与“妇言”之德
第六章 儒学与中国的性别歧视主义
性别压迫和儒家道德伦理
案例研究:守寡和缠足
第七章 儒家女权主义:“女权主义”道德的酝酿
性别问题和女权主义政治
儒家女权主义的概述:一种混合特质
反思与总结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互联网上常见的批评就是,涉及到中国的很多问题,归因到“父权制”上都归因得非常容易。比如溺婴、小脚、纳妾之类,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指向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归因到中国的父权或男权文化,而这最后就是指向儒家。 作者的思路其实就是反驳这一点。她认为,中国的儒家文化并不能...  

评分

互联网上常见的批评就是,涉及到中国的很多问题,归因到“父权制”上都归因得非常容易。比如溺婴、小脚、纳妾之类,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指向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归因到中国的父权或男权文化,而这最后就是指向儒家。 作者的思路其实就是反驳这一点。她认为,中国的儒家文化并不能...  

评分

10~ 作为父权制家族的支柱,男性特权与祖先崇拜等宗教行为和孝道伦理道德相联系。而所有阶层之女性是没有等级的,她们的官方头衔完全依赖于家族中获得成就的男性成员;文和政都处在外领域内;女性扮演只能生育男性后嗣的功能性角色。 51~52 “女性”一词是新兴知识分子在20世...

评分

10~ 作为父权制家族的支柱,男性特权与祖先崇拜等宗教行为和孝道伦理道德相联系。而所有阶层之女性是没有等级的,她们的官方头衔完全依赖于家族中获得成就的男性成员;文和政都处在外领域内;女性扮演只能生育男性后嗣的功能性角色。 51~52 “女性”一词是新兴知识分子在20世...

评分

10~ 作为父权制家族的支柱,男性特权与祖先崇拜等宗教行为和孝道伦理道德相联系。而所有阶层之女性是没有等级的,她们的官方头衔完全依赖于家族中获得成就的男性成员;文和政都处在外领域内;女性扮演只能生育男性后嗣的功能性角色。 51~52 “女性”一词是新兴知识分子在20世...

用户评价

评分

试图得出“没有与女性主义明显相悖”版本的儒学而不是儒学女性主义。

评分

针对五四以来国内外学人把儒学跟对女性的压制与歧视联系起来的思潮,这本书从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化脉络出发,重新考量其在道德哲学和伦理学范畴探讨的男女关系的本源含义,并采用思想史与社会史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守节、缠足、纳妾等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典型现象做了深刻探讨。无论是在儒家思想史领域,还是在女权主义研究领域,本书都值得作为重要参考。

评分

2017

评分

儒家女权主义的尝试:作者否认了女权主义方案跨文明边界的适用性,现代女权主义针对的是西方文明本体论层面的性别压迫问题,而儒家观念从没有为性别赋予本体论的内涵,德性和始终处于变化当中的身份才是儒家判断人的根本标准。作者并不回避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的事实,但她认为儒家传统并不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祸首,相反是解决中国女性问题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亦即用以孝道为核心的身份伦理取代康德式的抽象道德形而上学,同时通过亚里士多德式的友爱观念救治传统儒家中以男外女内、男尊女卑的夫妇观念。但是作者对儒家内外之分的理解和批评又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西学影响呢?给女性提供成为君子、担当政治责任的机会,固然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但是假如对“内”,对家庭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西学视野当中,那么这种开辟思路的努力就仍然是半心半意的。

评分

强大的思辨力是这本书的灵魂。读起来有点费劲,信息量却不够大,最后发问儒家是否可以自我矫正?是否可以不依靠西方女权理论进入?作者心理也没底,整本书在梳理儒家的阴阳,内外都女性的压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