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緒論 1 1 評價文體學概說 --緣起、對象、理論框架
1.1 引言
1.2 相關背景
1.3 何需評價文體學?關注範圍?
1.4 評價文體學的理論框架
1.5 評價文體學定位與本書概要
二、評價文體學曆史沿革 是否存在缺乏評價主旨的文學行為?
2 亞裏士多德的評價之路 --評價思想溯源及其對文學研究的啓示
2.1 引言
2.2 亞氏論述中涉及的'情感'和'鑒賞'意義
2.3 亞氏論述中涉及的'判斷'意義
2.4 亞氏論述中涉及的'介入'和'級差'意義
2.5 評價範疇的多層次性及其價值
2.6 總結
3 亞裏士多德之後 --赫爾摩吉尼斯風格說及西方文藝審美的評價取嚮
3.1 引言
3.2 赫爾摩吉尼斯論風格
3.3 西方文藝批評的評價之路
3.4 總結
4 先前的文體學與敘事學研究 --語言學定位及其評價立場
4.1 引言
4.2 相關理論的整體評價定位
4.3 從概念相度看相關研究的評價主旨
4.4 從人際與語篇相度看相關研究和評價主旨
4.5 文化語境視角
4.6 多角度的相關研究及其評價主旨 …
4.7 總結
三、評價文體學理論範式 哲學基礎'語言學平颱'學科前提
5 評價文體學的理論範式 --現在主義認識論與係統功能語言學操作平颱
5.1 引言
5.2 '現在'的觀念
5.3 操作平颱--係統功能語言學
5.4 總結
6 評價文體學的學科前提 --一體化解讀機製及相關議題
6.1 引言
6.2 '作者-文本-讀者'一體化解讀機製
6.3 評價文體學的操作原則與分析框架
6.4 總結
四、評價文體學模型建構 評價網絡'關注範圍'分析程式
7 文學話語中的前景化評價成分 --從圖形-背景關係看三類評價者及其網絡關係
7.1 引言
7.2 僅有(隱含)作者或/和敘述者齣現的情況及其關係
7.3 隱含作者、敘述者和敘述對象--三種評價立場的配置模式
7.4 隱含作者、敘述者、敘述對象
1和敘述對象2-- 四重評價立場的配置模式
7.5 敘述角色--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的關係
7.6 隱性評價與隱含作者
7.7 總結
8 從前颱走嚮背景 --文本背後的多層次評價主旨
8.1 引言
8.2 前景化視角下評價意義的語詞組織
8.3 走嚮背景--評價意義成分的話語組織
8.4 常見修辭格的非前景化整體評價主旨
8.5 抒情性散文與小說中的整體評價主旨
8.6 總結
9 評價文體學的批判-審美觀 -- 超越評價範疇的波動平衡模式
9.1 引言
9.2 對立波動平衡--共時視角
9.3 穿梭波動平衡--泛時視角
9.4 構成平衡關係的主要範疇
9.5 總結
五、《廊橋遺夢》文本分析
10 整體中心-邊緣成分的文體分布模式 -- 以意願和愉悅為整體中心的情感意義
10.1 引言
10.2 男女主人公為情感者的意願成分
10.3 以男女主人公為情感者的愉悅成分
10.4 以男女主人公為情感者的滿意和安全成分
10.5 總結
11 局部中心-邊緣成分的文體分布模式(一) -- 以能力與可靠性為局部中心的判斷意義
11.1 引言
11.2 男女主人公為判斷對象:能力性成分
11.3 男女主人公為判斷對象:可靠性成分
11.4 男女主人公為判斷對象:其他判斷成分 …
11.5 以男女主人公和敘述者為判斷者的恰當性成分
11.6 總結
12 局部中心-邊緣成分的文體分布模式(二) --以反應性為局部中心的鑒賞意義
12.1 引言
12.2 以男女主人公為對象的反應性成分
12.3 邊緣性反應成分
12.4 其他邊緣性成分:構成性與估值性成分
12.5 總結
13 評價方式:單聲乎?多聲乎? -- 說話人介入話語過程的策略
13.1 引言
13.2 “收縮”成分
13.3 “擴展”成分
13.4 總結
14 評價口吻:強耶?弱耶? --針對態度和介入意義的級差意義
14.1 引言
14.2 數量級差成分的文體特徵
14.3 強度級差成分的文體特點
14.4 聚焦成分的文體價值:現象舉偶
14.5 總結
六、尾聲
結束語
參考文獻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