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受难的国度

这受难的国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美]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出品人:
页数:375
译者:孙宏哲
出版时间:2015-3
价格:3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751162
丛书系列:人文与社会译丛
图书标签:
  • 历史
  • 美国史
  • 美国
  • 社会史
  • 美国研究
  • 人文与社会译丛
  • 战争
  • 社会学
  • 受难
  • 国度
  • 历史
  • 苦难
  • 社会
  • 现实
  • 反思
  • 命运
  • 挣扎
  • 国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哈佛首位女校长福斯特的首个中译本著作

美国史学界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图书

《纽约时报》2008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美国全国图书奖决选入围图书

本书以一种新的史学视野,探讨了美国内战期间人民所经历的苦难,以及战争和死亡对此后国家及社会文化的持久影响。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将目光聚焦在作为战争主体的普通人,以她杰出的分析与描述才能,探究了北 部与南部美国民众如何应对这一最具毁灭性的经历。他们如何面对杀戮和死亡,如何埋 葬死难者,如何哀悼与纪念,如何帮助死难者的家人?这场战争如何影响了那些从中幸存的人?……本书对这些问题有力而动人的回答,为重新理解美国内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维度。

“非常出色……极其感人。”——杰弗里•C.沃德 ,《纽约时报》书评

《这受难的国度》是一部开创性的历史著作。在其中,一段先前被忽略或被误解的关键历史,突然之间成为了焦点。——《新闻周刊》

“引人入胜,新颖……福斯特回归了将战争同残存的浪漫主义、崇高品格与社会目的彻底剥离的工作。”——埃里克•方纳,《国家》

“惠特曼错了;书籍确实能够呈现真实的内战。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旁征博引的书。《这受难的国度》是部杰作。它用大量研究、现实主义与真知灼见,粉碎了关于内战的感伤主义。”——戴维•W.布莱特

作者简介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1947—)

美国历史学家,曾担任哈佛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林肯历史讲座教授。2007年至今任哈佛大学校长,获选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度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福斯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也是自1672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哈佛校长。她的著作包括《创造之母:美国内战期间蓄奴南部的女性》、《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等。她与丈夫现居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剑桥)。

目录信息

致 谢 001
序 言 关于死亡的工作 003
第一章 死亡:“献出我的生命” 001
第二章 杀戮:“更巨大的勇气” 029
第三章 埋葬:“照料死者的新课” 056
第四章 寻名:“意味深长的字眼—无名氏” 096
第五章 接受: 平民与哀悼之工作 130
第六章 信仰与怀疑:“这场大屠杀意义何在? ” 165
第七章 解释:“我们对死者的责任” 205
第八章 统计:“多少? 多少? ” 243
尾 声 幸存 258
注 释
索 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在美国,每年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是“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全体美国人民都会放假一天来纪念在南北战争中牺牲的将士。这个节日的诞生与美国内战密切相关,亦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之于美国的重要意义。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大规模的内战...  

评分

一同事在微信上问我,看过《这受难的国度》否?我说,只是随便翻翻,还没有来得及细看,正在看王树增的《抗日战争》。实际上,我心里想,美国内战能死多少人?而中国内战死了多少人?他们若称作“受难的国度”,我们则毫不夸张地应该成为“人间地狱”了。如此说“受难”,是否有点矫...  

评分

既有能力也有意愿干涉美国内战的列强实际上只有两家:英国和法国。两国的纺织业都需要从南部进口棉花原材料,这也是它们有意愿干涉内战的原因之一。然而,仅仅这一点是不够说动英法的政府,让他们冒险采取行动的。因此,英国选择了作壁上观,而法国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法国皇...  

评分

读这本书,不得不数度中止。缓一缓,深呼吸。再读。 从死亡的角度来记录美国内战的故事,比直接记录战争的血腥更可怕。因为,死亡,是血腥的直接证据。 一共打了几场战?用了哪些战术?胜负如何?最终,都在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流逝上凝结。 四年。75万人死亡。这个数字怎么看都怵...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福斯特教授通过剖析内战中的人们是如何“想象死亡”、“面对死亡”、“经历死亡”、“承受死亡”、“悼念死亡”、“记忆死亡”,来思考美国内战的影响和意义。从目录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很特别的史学研究著作,在严谨之余亦有极强可读性。“一个民族之文明与高尚的一个明显标志,是他们对他们死者所展示出的体贴和关怀。”

评分

论述“art of dying”的整个环节;将死亡(的实践及观念)置于内战与19世纪美国现代国家构建背景下考察;将人置于历史叙述的中心,材料是作者搜集10年而得,包括士兵书信、当时报刊、摄影绘画等。主题上很新颖。

评分

我一向不是美粉,对美国内战史和美国民众承受的那点所谓“苦难”毫无兴趣(跟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没法比的),但这本书的精湛文笔和人道主义情怀还是打动了我,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温情细腻和敏锐,对南北战争中的“死亡问题”娓娓道来,充满悲天悯人的人文关切,同时体现对繁琐庞杂民间史料的深入挖掘与深刻分析的惊人实力,不愧为哈佛首任女校长,此书在各个方面都足以成为专题类历史著作的写作范本与标杆。PS:同样是19世纪中叶,美帝(包括最底层的战俘和寡妇)对战争殉难者的尊重与反思,对人权的维护和社会福利探索,早已领先于所有国家,而与此同时的太平天国战争,规模大过百倍,死难者过亿,却如草芥蝼蚁,没有留下任何具有类似深刻思想与智慧的只言片语,没有产生任何推动华夏社会人文素养进步的良性力量

评分

论述“art of dying”的整个环节;将死亡(的实践及观念)置于内战与19世纪美国现代国家构建背景下考察;将人置于历史叙述的中心,材料是作者搜集10年而得,包括士兵书信、当时报刊、摄影绘画等。主题上很新颖。

评分

“在这场可怕的战争中,双方都‘读着同样的《圣经》,都向同一个上帝祈祷,也都声称他在帮助自己对抗对方……然而两方的祈祷都不会得到答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