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首位女校长福斯特的首个中译本著作
美国史学界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图书
《纽约时报》2008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美国全国图书奖决选入围图书
本书以一种新的史学视野,探讨了美国内战期间人民所经历的苦难,以及战争和死亡对此后国家及社会文化的持久影响。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将目光聚焦在作为战争主体的普通人,以她杰出的分析与描述才能,探究了北 部与南部美国民众如何应对这一最具毁灭性的经历。他们如何面对杀戮和死亡,如何埋 葬死难者,如何哀悼与纪念,如何帮助死难者的家人?这场战争如何影响了那些从中幸存的人?……本书对这些问题有力而动人的回答,为重新理解美国内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维度。
“非常出色……极其感人。”——杰弗里•C.沃德 ,《纽约时报》书评
《这受难的国度》是一部开创性的历史著作。在其中,一段先前被忽略或被误解的关键历史,突然之间成为了焦点。——《新闻周刊》
“引人入胜,新颖……福斯特回归了将战争同残存的浪漫主义、崇高品格与社会目的彻底剥离的工作。”——埃里克•方纳,《国家》
“惠特曼错了;书籍确实能够呈现真实的内战。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旁征博引的书。《这受难的国度》是部杰作。它用大量研究、现实主义与真知灼见,粉碎了关于内战的感伤主义。”——戴维•W.布莱特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1947—)
美国历史学家,曾担任哈佛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林肯历史讲座教授。2007年至今任哈佛大学校长,获选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度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福斯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也是自1672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哈佛校长。她的著作包括《创造之母:美国内战期间蓄奴南部的女性》、《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等。她与丈夫现居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剑桥)。
读这本书,不得不数度中止。缓一缓,深呼吸。再读。 从死亡的角度来记录美国内战的故事,比直接记录战争的血腥更可怕。因为,死亡,是血腥的直接证据。 一共打了几场战?用了哪些战术?胜负如何?最终,都在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流逝上凝结。 四年。75万人死亡。这个数字怎么看都怵...
评分一同事在微信上问我,看过《这受难的国度》否?我说,只是随便翻翻,还没有来得及细看,正在看王树增的《抗日战争》。实际上,我心里想,美国内战能死多少人?而中国内战死了多少人?他们若称作“受难的国度”,我们则毫不夸张地应该成为“人间地狱”了。如此说“受难”,是否有点矫...
评分既有能力也有意愿干涉美国内战的列强实际上只有两家:英国和法国。两国的纺织业都需要从南部进口棉花原材料,这也是它们有意愿干涉内战的原因之一。然而,仅仅这一点是不够说动英法的政府,让他们冒险采取行动的。因此,英国选择了作壁上观,而法国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法国皇...
评分既有能力也有意愿干涉美国内战的列强实际上只有两家:英国和法国。两国的纺织业都需要从南部进口棉花原材料,这也是它们有意愿干涉内战的原因之一。然而,仅仅这一点是不够说动英法的政府,让他们冒险采取行动的。因此,英国选择了作壁上观,而法国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法国皇...
评分我要说我看这书的时候看哭了一定被人嘲笑的吧。但是难掩悲伤啊。对于战争我们要反思的东西太多了。
评分【与二刷《隐藏的宪法》同时】同样是以内战时的“牺牲”为切入点,Fletcher仰颈高观“一将功成”,而Faust则俯身下视“万骨之枯”。内容比细腻的书名还要细腻。政治层面上,强调联邦权力借战后的抚恤与重建向下渗透;人性层面上,则细细描出内战中死亡所带来的人们意义世界的瓦解。【翻译非常好,听说译者因此去了Harvard?】
评分内战死亡纪事。
评分翻译得一般般,译者英文不错,总体来说没有什么理解错了的句子,但是中文表达非常糟糕,而且很多学术语言的翻译也有问题,破坏了原文的逻辑结构,导致阅读体验磕磕碰碰。
评分每一个个体的陨落消逝,背后都是一整个家庭的苦难。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怎么对待死者。而如何让战争中捐躯的死者善终,是一个有责任的政府必须面对和处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