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时刻戏剧性滚落的泪珠,精密练习过上千次的侧脸低头微笑——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女儿。
什么事情都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被预知了,剩下的只是绣补拼缀那朽烂斑斓的花片,这真是最深的悲哀。
亦真亦幻的岛屿纪事,影影绰绰的剪影侧写。量子力学里充满诗意,经验匮乏者掷下骰子,展现的却是现代人贫乏却多余、悲欢难以言喻的自我孤独宇宙。在《女儿》里,那些“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原本可以……”,一个更好的世界、更好的自己,最后总是为大大小小测不准的伤害掠夺去了人生。
女儿,作为爱、文明、救赎的原型,在漫长疲惫的未来里,她们将如何弥散、传播、叠加、干涉,自行演化;直到被观察到的那一瞬间,方塌缩成真?
我们当然是在一个分崩离析,全面启动的伪经验世界。我想《女儿》已不是《雷峰塔》里的女儿了。——骆以军
骆以军,台湾当代小说家,1967年生于台北。作品包括小说、诗、散文及文学评论,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长篇小说《西夏旅馆》2010年荣获第三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
我可以再寫許多個發生在駱以軍寫作「女兒」這些年我所知的創作者他經歷的事,我可以描繪孵育這個小說的旅館,咖啡屋,他不斷逃竄、走入、以及脫離的密室,我可以再說幾個故事,感人的,搞笑的,延遲那最終令人心碎或心震的尾聲。 但我多麼以我的朋友為傲,做為長篇...
评分在那做梦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博尔赫斯《虚构集》 《女儿》其实讲述的是一个角色的诞生。在每一个女儿的“制造”中,迂回地接近目标,待她真正快要出现在你眼前,夏然而止。那些制造出的声势,光影的摇曳,虚拟的回忆,仿佛衬出一个真实的“影子”。你始终...
评分 评分(本文刊于《南方都市报》2015-3-29) 骆以军的新作《女儿》引发了我深深的困惑,我先是被其奢靡到极致的语词、联翩如盛宴的联想以及细腻而丰腴的感受所打动,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可是正当我沉醉于语词的陷阱中时,我才惶恐地发现,身为读者的我根本不明白作者在写什么,这本...
评分有時真想只是跟讀者說:「別考慮,買就對了!」書架裡總得有幾本書,是你可以一讀再讀,屢攻不下,甚至後來如老戲迷,偶而翻開一篇章,就從你喜歡的部分讀起,不能總是只看臉書文章,只讀小兒子,只想快速地、片段地「汲取」駱以軍這個老好人每夜為我們寫的聊癒故事,當我們喜...
我觉得不能谈写的好不好,只能说他把琐碎的故事塞进了句子里(不是段落,是句子,以至于整个大故事支离破碎,不断跳帧),但是这些可怕的细节又每每吻合了我心中不可言喻的阴暗点,那些可耻的角落
评分認為寫得比『西夏旅館』好,雖然沒有完全跳出西夏的濃郁的構建風格,但是明顯是更加“接地氣”,更感動我心了。
评分在我读过的当代华文作家中,骆以军的文字是让我最觉惊异,甚而有那么一点点渗人的。他的文笔太特别了,美得自带鬼气。而他的小说,往往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水泥搅拌机里,扔进各种各样的什物(一部电脑?一部断代史?日本漫画?一整套文学名著?再加一组游戏软件?等等等等),绞碎了之后倒出来铺满一地的碎片,然后再由作者以其惊人技艺一块块拼接组合成他的小说世界。简直是过度繁复之后的一切尽成灰烬。而什么又是《女儿》呢?“女儿”便像是灰烬尽头,重新孕育出的崭新神袛:一座竖立在核爆之后废墟上的“少女神”哪……
评分骆以军这本书的分量,让人想到唐诺的《尽头》。这类书起初一读再读,屡攻不下,但到头来,却每翻开一篇,都能欢欣肆意地通读下去。当喜爱的作者开始触及新的领域,我们都该像付出一段感情那样,重新学习认识他最重要的部分。
评分有的段落是真绝,把中年男人的性幻想写得琳琅如珠宝店、梦幻如水族馆。为之惊艳,而后又不由得一厌,觉得里面夹带着不光洁的私货。大抵还是私心作祟,纵使文字如拼布织锦,还是不如朱天文的料子轻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