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分析了历代社会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教育、宗教等典章制度的沿革。著名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吕思勉)关注民间社会的生计,大至水利、赋役、吏治,小至百姓饮食起居,历史考察深入至社会日常生活,尤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这在同辈史家中应屑罕见。”
吕思勉(1884—1957年)
1884年中法战争殃及东南沿海,吕思勉就在此时(字诚之)诞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世家。青少年时期,康梁思想因战事而广为传布,吕思勉深以为是。因此,从十多岁开始,吕思勉就留心物价等生活细节,做大学教员期间曾撰文为食堂的碗筷消毒提建议。体现在治史上,则吕思勉突破了历史只为帝王将相做谱牒的片面性。随后,他又谨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这些治史思想和方法深刻体现在吕思勉的教书、著述之中,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据说,因吕思勉的新式思想和见解,其讲学授业充满意趣,门下多出名人。唐长孺自称吕先生的私淑弟子,杨宽在光华大学坐堂听课于吕先生,钱穆、黄永年、张芝联、赵元任等也都是他的学生。
新式思想和方法,辅以精读《二十四史》三四遍之功力,吕思勉一生著作等身。谭其骧说,以一人之力几乎写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没有见过第二个人”。严耕望评价他为,在现代史学史上,惟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
1951年吕思勉和光华大学随院系调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57年逝于上海,终年73岁。
《中国通史》本以为是编年体的史书,发现不是,而是从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专题来诉说每个朝代。 因为吕先生本身是民国人,书也只写到1920年止。因为本人能力的...
评分 评分民国史学四大家:钱穆、陈寅恪、陈垣、吕思勉,其中以前两位最为有名,吕先生最不为人知。没能通读四位的作品,不好评论,但仅就这本《中国通史》而言,对吕先生的大家风范,已能感受深刻。 一方面是治学态度的严谨。书中征引繁复,所采的皆为正史,没有野史的八卦,也没有脑...
评分中国二十世纪,有两部半的通史,最为值得称道,它们都成于1937年至1949年之间。受西风渐入影响,此辈学人视野更为开阔;在见解上,既继承了传统史书的春秋笔法,又借五四新风跳出了传统史书的固见,更为重要的是,尚未受到此后马氏史观的干扰,显得尤为璀璨!特别是1935年后,...
评分一 这部通史断断续续读了大半年才读完,实在不太容易。文字并不难读,内容也不晦涩,只是内容太多,不得不慢慢消化。 二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吕思勉先生真是博古通今,书中不仅涵盖了自炎黄至清末民初的政治史,更包罗了社会史和文化史,从婚姻、政体、财产、官职、兵制、刑...
越看越觉得自己对中国了解的太少,对于中国的曾经,除了一句上下五千年,说不出太多的东西,惭愧。不过一些内容,受限于作者身处的时代,观点不敢苟同
评分吕先生的书是很好的,不过有些语法句读,对于读惯了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讲稍微有点吃力。大概是我的学识水平尚浅。另外此书我没有单独用来读,而是作为辅助资料来学习,譬如在读《东京梦华录》遇到“钱陌”制度之时,有许多疑惑,在此书的“币制”一章中,了解了古代币制的起源与发展,有助于理解宋代推行的钱陌制度。
评分读感一般并非掉书袋但很有些深入不浅出的意味,也许还是要归咎于我文化水平太低
评分提起读历史 大家想到的都是政治层面 这样的一部介绍中国文化的历史很有必要读一读 虽然有很多地方也没有读懂 但有些确实是很好的 有时间再读一读
评分排版看起来不舒服,有些部分看得不认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