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戈登,生于1953年,美国实验后朋克乐队“音速青年”创始成员兼主唱和贝斯手,被视作女权主义力量的灯塔,有“后朋克女神”之称。
出现于纽约的“音速青年”,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乐队之一,他们的传奇持续影响着独立摇滚和美国流行文化。戈登多年来在舞台上以神秘而疏离的气质著称,毫无女孩气,也不倒向男人气,与这支男性主导的纽约噪音乐队共同奋斗三十余年,更将自己的活动扩展至时尚、表演和艺术等领域,成为女性力量存在的鲜活证明。
2011年“音速青年”解散后,戈登组建了乐队“身体/头脑”(Body/Head)。2014年,出版艺术评论文集《这是我的身体吗?》(Is It My Body?),并在洛杉矶高古轩画廊(Gagosian Gallery)、纽约白色廊柱画廊(White Columns)、纽约303画廊(303 Gallery)举行个人艺术展。
戈登目前生活在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纽约和洛杉矶。
译者:董楠,自由译者,翻译了诸多摇滚乐书籍和传记,包括:《此地无人生还》(No One Here Gets Out Alive,杰里·霍普金斯[Jerry Hopkins]、丹尼·萨格曼[Danny Sugerman]著),《滚吧,生活》(Life,基思•理查兹[Keith Richards]、詹姆斯•福克斯[James Fox]),《老美国志异》,(The Old, Weird America,格雷尔·马库斯[Greil Marcus]著),《披头士》(The Beatles,鲍勃·施皮茨[Bob Spitz]著),《穿越火焰》(Pass Thru Fire,卢•里德[Lou Reed]著),《聆听大门》(The Doors: A Lifetime of Listening to Five Mean Years,格雷尔·马库斯著),《大卫·鲍伊》(David Bowie: A Life in Pictures,克里斯·韦尔奇[Chris Welch]著)等。
总共看了三天,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看完了,算作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堪称不俗。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听说Sonic Youth。我那时候大一,我和毛毛以及重协主席一起过马路从东区走到光滑楼,那也是我刚认识主席。话题不知道怎么扯到摇滚乐上,他提了几个名字,我现在唯一能记得的就...
评分 评分只有排练室里气急败坏的 才是真心话 排练后的夸奖不过恭维或者安慰 床上的话就更不用想 为了你们的音乐和艺术 永远不要和队友上床 ---------------------------------------真书评的分割线-------------------------------------- “刚开始登台演出时,我的自我意识还比较强烈...
评分 评分Kim Gordon在书快结束的时候谈了对音乐何去何从的看法,不能同意更多。
评分'But you ll never know, what I feel inside, that I m really bad, little trouble girl.'
评分书买了快半年才开始细读。女性艺术家的清醒自省,在各种艺术身份中不断突破作为独立创作个体的limits,跟其他艺术家的互动,对与乐队伙伴的长久婚姻关系的反思,经典作品的最原始动机&背景、作为摇滚妈妈的矛盾和委屈、被懦弱的Thurston背叛的怒与痛(Psychopathic bitch小三令我背脊凉飕飕)……种种反抗、平衡,也难免妥协。很多段落都令我忍不住读了又读。明知不该八卦,但本书的确满足了我的很多好奇。怀念Kurt(更讨厌Courtney了)。无法停止对Thurston这怂货的怒不可遏,J'suis dégoûtée!更何况,到了这个年纪还在混吃等死无所作为的我,偶尔还是会恬不知耻地怀念起学生时代的音乐梦想的。
评分love her writings, so candid. 看完觉得live the life you believe in真的很重要,60多岁还是可以很酷炫.
评分谁没有个girl in band的梦想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