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女士的成名作,自1960年出版以来,畅销不衰。《城南旧事》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来展现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淡淡哀愁中的浓浓诗意,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被列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指定书目。
《城南旧事》精装经典版本:它以中青社黑皮书为基础,配有88幅珍贵、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照片,这是“胡同之没”摄影家沈继光历时18年,走遍老胡同大杂院的抢救性记录。林海音子女夏祖焯、夏祖丽也很喜欢这些照片。随书赠送林海音五岁初到北京的照片藏书票。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她原籍台湾,生于日本,长在北京。她的父亲在她12岁时离世,剩下她与母亲一起照顾三位妹妹和两位弟弟。她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成功地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林海音提出“纯文学”的概念,提倡不含政治及商业目的的文学创作。她成立纯文学出版社,创办《纯文学杂志》,发掘鼓励了无数青年作家,写下独树一帜的出版传奇。林海音一生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代表作有《城南旧事》《冬青树》《绿藻与咸蛋》《晓云》《婚姻的故事》等,她说:“我在北京度过的二十五年时间,是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
沈继光,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中国铁路文工团高级美术设计师。1987年开始举办个人画展,1992年应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之邀,举办“胡同之没”黑白摄影展,这也成为了他胡同摄影的开端。1997年,应胡絜青、舒乙约请,拍摄了以老舍在北京的生活为题材的专题摄影作品,作品存立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老舍陈列室纪念墙。先后出版《老舍的北京》《旧京残片》《老物件》《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等书。
之所以买读库版的城南旧事,完全是因为读了一篇讲座稿(http://site.douban.com/210084/widget/notes/13304480/note/322012138/)。为了买书,还专门注册了一个读库账号,忍受了不怎么样的购物体验,按定价付了款。不过这书确实值得,既值那个价,也值买它看它的时间精力。林海...
评分读《城南旧事》有了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陌生是因为并没有觉得曾经读过这本书,熟悉源于一些零星的片断开始在大脑闪现,越来越清晰,随着记忆的迫近,发现原来真的曾经读过里面的一些只字片语,更确切的说是《我们看海去》的章节,当然我依然忆不起在何年何时何地读的这一...
评分记得很小的时候,在读小学。有天放学回家,电视里是张丰毅还很年轻平滑的一张脸,还有英子水汪汪的大眼睛。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个电影的名字,只记得有草地,有张丰毅低头和英子说话。当时只是害怕地想英子啊千万不要被坏人拐走。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部叫《城南旧事》电影里的镜...
评分童年的离骚。 《城南旧事》一个让人迷得发紧的名儿,林海音女士独步文坛三十多年的经典作品。同名体裁无论电影音乐,都如梨爪雪印,弥散着茶香四溢,却始终昏黄的调调。 平常的冬夜,再次回味林海音女士的文字,小雅轻诵,质朴中见飘逸,充满风景画般的写意。叙事亦没有波澜...
评分述古书店的老板要赶去浏阳,也不等我细细淘书了。幸而匆匆拿的几本书里有这本《城南旧事》。铜板纸印刷的,拿在手里,沉甸甸。里头一百多张北京胡同的照片也增了书的沉度。 很快就翻完了。 没想到《城南旧事》竟是这个样子。小说那么有名,电影也那么有名,却从没有人跟我说...
书很有手感。我发现了可爱作家小时候的共同点。
评分心疼。好看。
评分走,我们看海去...
评分我看过好几个不同版本的《城南旧事》,最初看的是青年出版社的“大黑本”,再看这一版才知道青年版的《惠安馆》是有删改的,原作要残酷得多。
评分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