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荷包》是赖惠敏教授数十年潜心研究清代财政史的学术结晶。本书聚焦于乾隆皇帝的荷包,即皇室“小金库”的收入与开支。作者认为,皇室财政和国家财政不同的是,田赋为国家主要的收入来源,清皇室虽有百万亩以上的土地,但其重要收入则来自于商业方面,即地租、关税、当铺、发商生息以及盐商之额外支出等。乾隆朝内务府收入惊人,乾隆皇帝借此在北京、热河等处大量兴建藏传寺庙,带动寺院经济活动。同时巧妙地利用藏传佛教,实现了号令蒙藏各部,整合蒙藏社会,维护统治的目的。然而在清朝外患问题缓解的同时,皇室敛财所引起的内部问题却层出不穷,种下日后清朝衰败的远因。
赖惠敏,1956年生,台湾台中市人。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现任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清代家族史、社会经济史。
著有《明代南直隶赋役制度的研究》(1983)、《天潢贵胄:清皇族的阶层结构与经济生活》(1997)、《续修澎湖县志‧财政篇》(2005)、《但问旗民:清代的法律与社会》(2007)、《清代的皇权与世家》(2010)等专著,并发表论文数十篇。
2014年,赖惠敏教授因出版《乾隆皇帝的荷包》而获得了台湾“科技部”颁发的年度杰出研究奖,这是台湾地区奖励杰出科研人才的最重要奖项。
皇帝的“荷包”,令人直接想到的似乎应该是国库。其实中国的皇权制度中,皇帝的个人用度与国家财政分离是很早的,汉代有少府负责皇室用度,所仰仗的收入来源,是山林川泽之利。此后的历代中央王朝也基本延续了皇室收支与国家财政分离的制度,横向比较欧洲及西亚的中央集...
评分雍正元年,两江总督查弼纳曾有一件奏折,称:“査得两淮盐商每岁给臣衙门之礼银二万两,随封银四千两。……倘若不收取,则白白便宜了富贾豪门,于诸商贩亦为不利。故每年此之二万银两,臣照收不误,送交内库,以备皇上赏赐之用。 ”雍正帝当即在夹批中回绝:“此不可也。尔留下...
评分雍正元年,两江总督查弼纳曾有一件奏折,称:“査得两淮盐商每岁给臣衙门之礼银二万两,随封银四千两。……倘若不收取,则白白便宜了富贾豪门,于诸商贩亦为不利。故每年此之二万银两,臣照收不误,送交内库,以备皇上赏赐之用。 ”雍正帝当即在夹批中回绝:“此不可也。尔留下...
评分大清的衰落就是从乾隆后期开始的。辛亏有个好爷爷+好父亲。
评分通过得到速读
评分亲们,乾隆皇帝的荷包简体字本已由中华书局引进出版,本月底即可上市
评分该书聚焦于乾隆皇帝的荷包,即皇室小金库的收入与支出。收入方面,内务府官庄地租、解交内务府的关税盈余、内务府经营的当铺,发商生息的内帑及盐商报效等,都是皇室的重要财源。但户部与内务府财政并非截然划分,如内务府透过盐政运作不断侵蚀户部的财政,为乾隆增添了大量财富,同时巨大的报效与捐输压力也导致盐商们日益走向没落。在支出方面,作者认为乾隆皇帝广修佛寺是希望利用藏传佛教的力量整合和稳定蒙藏社会,其经费主要由内务府负担,为造成国家财政的问题。除此之外,乾隆修建藏传佛寺也有经济意义,就是吸引蒙古人到北京、热河、五台山等地朝圣,寺庙成为集市和进香活动的中心乃至于中俄恰克图贸易的终点。宗教与贸易由此成为乾隆巩固边疆民族关系的有效手段,骁勇的蒙古人转变为虔诚和平的民族,清朝与因此并未像明朝那样出现长期边患问题
评分研究非常细致,非常佩服能跟数字打交道的学者。前半部分关于皇室的收入比较枯燥,后半部分探讨皇室的支出非常有趣。作者关注在皇帝和佛教的关系上面,虽然眼看起来是经济史,其实她是想要对话的是新清史。在讨论皇室对异域宗教的态度和的赞助模式上,这本书试图回答的是清朝皇室的支持,和前朝有什么不同,而这种不同又怎样和清朝的边疆治理相联系。实际上这一部分的结论可以更大胆一些,例如可以探讨家/国在皇室语境中的意义,皇室财政与帝国管理的关系,以及内务府的内亚元素。总得来说是不错的书。不过作者似乎不懂满语,感觉加上满语材料,研究会更深刻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