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联涛(AndrewSheng)
2013年美国《时代周刊》最具影响力100人中唯一入选金融家。
现任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特聘杰出研究员。曾于1998年10月~2005年9月连续三届担任香港证监会主席,并在2003~2005年间担任国际证监会组织技术委员会主席,1993-1998年间担任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
2006年受聘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曾经撰写有关货币及金融领域的文章及著作,包括个人专著《银行业重组:1980年代的教训》(世界银行,1996年出版)。获英国Bristol大学经济学一级荣誉学位,荣誉法学博士学位;2015年10月,获马来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 吴敬琏、刘明康、斯坦利·费希尔等人倾力推荐
· 新增股灾之后作者作为资深金融监管者的最新思考
“只要新兴市场一出问题,理论家们便归咎于政策缺陷及监管不力。他们从来不批评糟糕的理论及无脑的政策建议。但是当那些最富裕国度里最强大、最先进、最复杂且处于最专业监管者监督之下的金融市场同样发生问题时,这肯定不只是人的纰漏,而一定是基本理论出了问题。”——沈联涛
从历史上看,大致每十年,金融危机就会冲击一次世界——1987年的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随后的欧债危机,以及在2017年可能发生的另一场全球金融危机。
作为亚洲及全球金融界的资深监管者,作者曾亲身参与过有关监管政策和国际金融体系设计的重要讨论。在本书中,他结合自身经历,从制度及其演进的角度,在历史、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审视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 2007~2009年全球危机的种种原因:陈旧的思维模式、市场原教旨主义、宽松的货币政策、利差交易、松懈的监管、贪婪、裙带关系以及金融工程等。
本书部分描写了历史事件,部分用20世纪的理论进行了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是一个地区性危机,但是有着全球性根源。我们需要从21世纪的视角去关注21世纪的问题。而亚洲拥有全世界55%的人口,无论是好是坏,对世界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要观察世界,仅从西方的视角出发远远不够。
本书披露了相当多的重要文献,并涉及国际金融界的许多重要人物,他们在历史重要时刻的言行堪称本书的一大看点。
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利用地铁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承认虽然学了很久的金融,却还是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会有时候反应不过来。 前半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两点:第一个有关金融体系,“由于整个亚洲的金融模式都在效仿日本,因此金融业总是以银行为核心。“,其实虽然在金融圈,...
评分公司团购每人一本,无事时偶然翻看,看到导论部分就引发了良久的思考,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解读了很多所谓深奥的理论,以负责任的态度和专业知识帮我们解读了耳熟能详却几乎无人能真正说的出头绪的金融危机。作者以不同于经济学家和普通从业者的角度,以对大量客观翔实的资料掌握...
评分此书, 感觉没有太多的特别之处, 毕竟这方面的书很多, 陈述事情那些章节非常的枯燥. 但沈先生批评各机构的话语非常值得思考. 管理机构的条条框框适合那些中规中矩的人, 不适合有创新,锐意进取的人, 无法在管理机构生存. 所以管理机构永远都是被动管理. 所以风险永远不能断绝.
评分沈联涛的《十年轮回》中,关于治理问题提到了韩非子的理论,他将韩非子的“法、术、势”理解为法律、实施程序及个人意志。刚好前段时间也在翻《韩非子》,感觉上述理解有极大的错位。韩非子观点的实质是以势为体,以法术为用,参之以黄老无为。法和术,一阴一阳,运用的目的在...
评分最近读了《十年轮回》,该书对97亚洲金融危机的解释甚是详尽, 可每一位读过此书的读者可能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东南亚危机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虽然很多人尝试用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与东南亚危机作对比,但我一直觉得美国的危机和其他国家的危机完全不具有可比性。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
经济学不能脱离政治、气候、地理、技术以及其他因素而独立存在。
评分所以如果美国自己有危机那多半是自己作死,而新兴市场的危机一定是被美国玩了,高下立判
评分好读。肖志刚推荐的书。
评分经济学不能脱离政治、气候、地理、技术以及其他因素而独立存在。
评分书中既有有作者作为一线亲历者对时隔10年两次重大危机:亚洲金融风暴和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的实际观感,也有大量学者包括作者本人对于金融危机和金融监管的研究成果和总结反思,理论部分可谓扎实全面。同时,书中还有大量对于两次危机的具体分析,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作者对主要国家地区:日本、韩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香港的危机形成原因和后果都逐一做了细致的描摹和分析,也罗列了大量宏观统计数据以还原风暴的全貌及其严重程度。这些分析现在看来依然充满教训和启示,其实每次危机都是类似的,但为何危机会十年轮回,周期性上演,这一方面说明明斯基的观点,“金融稳定的不稳定性”,稳定期孕育了不稳定因素,危机上演恐难避免,但即便如此也可以减少其危害程度,这就要我们对每次危机有更充分的认知和反思,这也是作者这本书作用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