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喜欢听古典音乐的人,很少有不知道辛丰年的。《乐迷闲话》这本小书以充满人文气息的讲解,介绍了钢琴、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发展史,著名作曲家的生活创作和乐谱、音乐会、唱片等音乐文化方面的知识,对于初涉古典音乐的乐迷读者来说,本书是最为简明、优雅的入门读物。
辛丰年,原名严格,江苏南通人,1923年生,2013年去世。早年参加新四军,1976年退休后,潜心读书、听音乐。除本书外,他还写有《如是我闻》、《钢琴文化三百年》、《处处有音乐》等十余部谈音乐文化的著作。
少时求学,少不了听到老师的一句教诲:“学习就是一个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这本并不厚重的《乐迷闲话》,正是资深乐迷辛丰年先生把古典乐读厚,再将其读薄的写照。 打开《乐迷闲话》的目录,便可“一览众山小”,初读时不免为其中话题之丰富感到震动。我尤为喜欢的...
评分少时求学,少不了听到老师的一句教诲:“学习就是一个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这本并不厚重的《乐迷闲话》,正是资深乐迷辛丰年先生把古典乐读厚,再将其读薄的写照。 打开《乐迷闲话》的目录,便可“一览众山小”,初读时不免为其中话题之丰富感到震动。我尤为喜欢的...
评分听音乐谈不上喜欢,但不讨厌。买此书只是出于好奇,也带有点“槛外人的随意性”。此书谈到的音乐器(钢琴、小提琴、管弦),均是西洋进口的,历史的源头还在洋彼岸呢。所以本书谈的大都是外国的人与事,对中国而言,可谈的也只有是“接受史”了。接受史里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
评分听音乐谈不上喜欢,但不讨厌。买此书只是出于好奇,也带有点“槛外人的随意性”。此书谈到的音乐器(钢琴、小提琴、管弦),均是西洋进口的,历史的源头还在洋彼岸呢。所以本书谈的大都是外国的人与事,对中国而言,可谈的也只有是“接受史”了。接受史里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
评分以前读过两本老先生的书,而这本是籍着新版,第一次读。这一本相对来说更整体化,正像作者开篇所说:看似游谈却有根。从钢琴、小提琴,说到管弦乐队,继而讨论名家作曲的过程、乐坛八卦(不是。。)、乐谱、音乐会、直至唱片,一个非常有逻辑的序列。 看完之后即使外行如我,也...
多好的音乐普及书。
评分比较流畅和简明,不错。属于拿起来随便翻几页就会蹭蹭蹭全都看完的书
评分期待落空,没有传说中的“伟大”,看到是枯燥的文笔,与司空见惯的说辞,连文章逻辑也不顾。乐评真的好难写,像杨燕迪这样踏实的写作,真的难得。
评分对古典音乐还是懂得少。。
评分读过焦元溥后再读这本,能感到两代乐迷视野与倾向的不同,辛丰年立足乐器、乐队、音乐会、作曲家、乐谱、舞蹈、唱片这些physical主题,写趣味小传,兼带中国接受西洋音乐史(“惟呈一书于前”读来莫名喜感),有点像李杭育那本《唱片经典》,兴味有余,审思不足。不过,如此广博的逸闻趣事还是读得轻松愉快,德彪西说斯氏的春之祭“如同一场美丽的噩梦”,海菲茨录音拉错音拒改,说是既然很多人想听到我也有失误,那这会给他们很大的乐趣。。。经典947的广告说古典也流行,其实应该说古典音乐没那么普及(贝多芬都没怎么听过巴赫),但也没那么高不可攀(就和当时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在民间活跃),现在这个时代有些过于专精分工了,通识的乐趣被压缩得很扁,录音的泛滥正如一个隐喻,太多的标准答案,与太少的提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