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迷闲话(修订版)

乐迷闲话(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辛丰年
出品人:
页数:272
译者:
出版时间:2014-7
价格:34.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8050199
丛书系列:新版中学图书馆文库
图书标签:
  • 音乐
  • 辛丰年
  • 古典音乐
  • 随笔
  • 文化
  • 三联
  • 中国
  • 艺术
  • 音乐
  • 乐迷
  • 闲话
  • 文化
  • 评论
  • 访谈
  • 音乐人
  • 唱片
  • 听觉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中国,喜欢听古典音乐的人,很少有不知道辛丰年的。《乐迷闲话》这本小书以充满人文气息的讲解,介绍了钢琴、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发展史,著名作曲家的生活创作和乐谱、音乐会、唱片等音乐文化方面的知识,对于初涉古典音乐的乐迷读者来说,本书是最为简明、优雅的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辛丰年,原名严格,江苏南通人,1923年生,2013年去世。早年参加新四军,1976年退休后,潜心读书、听音乐。除本书外,他还写有《如是我闻》、《钢琴文化三百年》、《处处有音乐》等十余部谈音乐文化的著作。

目录信息

目录
看似游谈却有根(自序)
钢筋铁骨有诗心——闲话钢琴
洋琴入中土
一大功劳
丑小鸭长成了天鹅
灵巧的击弦机
是机械又是工艺品
各式各样的钢琴
反对派与改革者
钢琴自动化
回过头去看看钢琴的老前辈
从六指弹到十指弹
唱独脚戏
从双手弹奏到多手弹奏
钢琴文献浩如烟海
移译的功能
普及与庸俗化
超级歌手——闲话小提琴
小提琴传入中国之后
“古提琴”
美妙琴音的不传之秘
演奏技巧的演变
技、艺之分
小品热及其他
技巧点滴
神童提琴家
小提琴演奏艺术走下坡路?
完美的合成乐器——闲话管弦乐队
管弦乐队在中国
如果巴赫听到了现代管弦乐队
从小到大,又复归于小
从配器这窗口探胜
角色分配
特性演员与陈词滥调
弦乐是主力
木管各有个性
铜管的进化
打击乐用到点子上
人声的引进
总谱、钢琴、指挥棒、速度
管弦大军的布阵
管弦乐队乐器的“吐故纳新”
“流动建筑家”怎样施工——闲话作曲家的创作习惯
巴赫
亨德尔
莫扎特
贝多芬
罗西尼
舒伯特
舒曼
门德尔松
柏辽兹
肖邦
李斯特
瓦格纳
勃拉姆斯
德沃夏克
鲍罗廷
布鲁克纳
比才
圣-桑
胡戈·沃尔夫
理查·施特劳斯
威尔第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格什温
戴留斯
斯梅塔那
约翰·施特劳斯
拉威尔
普罗科菲耶夫
十九世纪前的作曲家
流动建筑工程师的血汗代价
同行与隔行之间——闲话乐人的交往和爱好
乐人之间的互相崇拜
肖邦落落寡合 李斯特交游广阔
勃拉姆斯的友与敌
大师之间的互相褒贬
抗衡与交恶
隔行不隔山
音乐家与非音乐家
张冠李戴和未可尽信——闲话某些乐曲的作者和曲题
一连串的疑案
冒牌的贝多芬作品
误认和伪作
标题使你误入歧途
洋洋大观的海顿作品标题
许多名作的标题并非作者自取
先有曲后有题的乐曲
音乐“文字”及其复制——闲话乐谱
古谱难通
改革乐谱方案多
麻烦的附点
卢梭与抄谱
乐谱还不完善
印刷术为音乐效劳
乐中之舞与舞中之乐——闲话乐舞姻缘
乐舞结合,自古已然
从名曲中发掘舞蹈
歌剧中的舞蹈
听音乐的文明——闲话音乐会及其他
音乐会小史
方便听众,辅导欣赏
“安可尔”的灾难
捧场和喝倒彩
音响效果与建筑
音乐信使——闲话唱片音乐文化
原始的“录放机”
唱片音乐的普及与泛滥
早期的唱片
必要与无必要的重复
唱片的进化
唱片中的珍奇
唱片对音乐欣赏的影响
音乐教室中的助教
唱片的功与过
辛丰年著译目录(附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少时求学,少不了听到老师的一句教诲:“学习就是一个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这本并不厚重的《乐迷闲话》,正是资深乐迷辛丰年先生把古典乐读厚,再将其读薄的写照。 打开《乐迷闲话》的目录,便可“一览众山小”,初读时不免为其中话题之丰富感到震动。我尤为喜欢的...  

评分

少时求学,少不了听到老师的一句教诲:“学习就是一个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这本并不厚重的《乐迷闲话》,正是资深乐迷辛丰年先生把古典乐读厚,再将其读薄的写照。 打开《乐迷闲话》的目录,便可“一览众山小”,初读时不免为其中话题之丰富感到震动。我尤为喜欢的...  

评分

听音乐谈不上喜欢,但不讨厌。买此书只是出于好奇,也带有点“槛外人的随意性”。此书谈到的音乐器(钢琴、小提琴、管弦),均是西洋进口的,历史的源头还在洋彼岸呢。所以本书谈的大都是外国的人与事,对中国而言,可谈的也只有是“接受史”了。接受史里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  

评分

听音乐谈不上喜欢,但不讨厌。买此书只是出于好奇,也带有点“槛外人的随意性”。此书谈到的音乐器(钢琴、小提琴、管弦),均是西洋进口的,历史的源头还在洋彼岸呢。所以本书谈的大都是外国的人与事,对中国而言,可谈的也只有是“接受史”了。接受史里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  

评分

以前读过两本老先生的书,而这本是籍着新版,第一次读。这一本相对来说更整体化,正像作者开篇所说:看似游谈却有根。从钢琴、小提琴,说到管弦乐队,继而讨论名家作曲的过程、乐坛八卦(不是。。)、乐谱、音乐会、直至唱片,一个非常有逻辑的序列。 看完之后即使外行如我,也...

用户评价

评分

多好的音乐普及书。

评分

比较流畅和简明,不错。属于拿起来随便翻几页就会蹭蹭蹭全都看完的书

评分

期待落空,没有传说中的“伟大”,看到是枯燥的文笔,与司空见惯的说辞,连文章逻辑也不顾。乐评真的好难写,像杨燕迪这样踏实的写作,真的难得。

评分

对古典音乐还是懂得少。。

评分

读过焦元溥后再读这本,能感到两代乐迷视野与倾向的不同,辛丰年立足乐器、乐队、音乐会、作曲家、乐谱、舞蹈、唱片这些physical主题,写趣味小传,兼带中国接受西洋音乐史(“惟呈一书于前”读来莫名喜感),有点像李杭育那本《唱片经典》,兴味有余,审思不足。不过,如此广博的逸闻趣事还是读得轻松愉快,德彪西说斯氏的春之祭“如同一场美丽的噩梦”,海菲茨录音拉错音拒改,说是既然很多人想听到我也有失误,那这会给他们很大的乐趣。。。经典947的广告说古典也流行,其实应该说古典音乐没那么普及(贝多芬都没怎么听过巴赫),但也没那么高不可攀(就和当时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在民间活跃),现在这个时代有些过于专精分工了,通识的乐趣被压缩得很扁,录音的泛滥正如一个隐喻,太多的标准答案,与太少的提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