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ction’s about what it is to be a fucking human being.
——David Foster Wallace
年轻的海明威在咖啡馆里写小说是因为那里比住所更加舒适温暖;雷蒙德•卡佛只写短篇小说则因生活不允许他享受写长篇的奢侈;冯内古特会在二战题材的小说中加入科幻元素;大卫•米切尔则在同时使用古英语的小说中自创了未来语言;虔诚天主教徒奥康纳的小说让艾略特感到“毛骨悚然”;而因小说颇受热捧的波拉尼奥原本是位诗人……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经历不同,风格迥异,但终其一生都热衷于雕刻那些属于自己和他人的故事。他们穿梭其间,来到不同的发生地,遇到不同的主人公;他们刀法纯熟,自成一家,将故事暂停定格,以璀璨的文字打中你我的心脏,在小说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本书是作家比目鱼书评和文学随笔的结集,涉及几十位作家的作品。这些文章既有精密的技术分析,又不乏有趣的文坛段子,将带领爱小说的你走近刻小说的人。
作家、书评人。七〇后、理科男。近年来先后在加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居住。小说、随笔、书评等散见于各种刊物。曾创办读书网站“读写人”。已出版随笔集《虚拟书评》。
个人网站:bimuyu.com
微博:http://weibo.com/bimuyu
人不再年轻之后时间就过得特别快。转眼离我上一本书《虚拟书评》出版已经有四年多时间。在这期间我旅行过几次,搬过家,换过工作;在这期间微博和微信兴起,期刊杂志(甚至博客)逐渐式微,浅阅读逐渐挤掉深阅读的时间;在这期间书店一家家倒闭,电子书渐渐开始被接受,纸质书...
评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不少物理学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物理学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完成,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解释已经达到了终点。物理学剩下的工作只是缝缝补补,没有人想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会使物理学陷入从未有过的困境,眼看就要建成的物理学大...
评分发现比目鱼 2008年初的某一天,我在《书城》杂志上偶然看到署名比目鱼的一篇书评《麦特•埃里克森晚年言行录》,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他在玩儿飞镖游戏的时候喜欢伸出右手比划成一把手枪,还会煞有介事地对着'枪口'吹一口气。” “他说‘准备好钱吧。’这显然是在暗示文...
评分于比目鱼这本书,我还是心有戚戚焉,毕竟作者的私人阅读爱好与我极为雷同,无论是冯古内特还是大卫米切尔,亦或伍尔芙,虽谈不上熟读每部作品,却也不算彻头彻尾的门外汉。 年中时一直在阅读台湾著名书评人唐诺的【尽头】,我看得出他的野心,可他通篇大书特书之人并非我最爱...
评分你想读一本书,就去读它,而不要去看它的书评。但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或者读了之后一头雾水,这个时候倒可以去找书评。书评的意义永远依附于书本身,如果阅读是一场旅行,书评就是旅行指南,这儿有什么风景,发生过什么故事,值不值得一玩,事先读了,心里有底。 书的寿命长...
比目鱼阅读品味不错,书中提到的都是好书,只是本书写的并不比书展的宣传册高明多少。
评分这本书评中有些是比目鱼博客中的内容,根据印象,似乎略有扩充。里面推荐的小说,中文版基本都看过,部分英文版也看了。可以说,最初就是跟着比目鱼的介绍来接触这些当代外国小说的~~而且,读过确实很对胃口,于是越发信得过比目鱼的口味~~~
评分对于早年混迹于网络的爱书人而言,比目鱼和他那个页面简陋的个人网站书评专栏经常给读者以震动式的启发,但作者本人又极具神秘性,可以看出比目鱼对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之推崇,当然他对欧美现代小说的评论透着淡雅且独具风格,没有程式却有模式,韵味与力道都刚刚好!马家辉在开卷八分钟里的力荐,2015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评分严肃的书评人少了,大家就突然珍惜起来。物以稀而贵,可惜不是物以贵而贵
评分书的文字、装帧、插图都是比目鱼先生一人操刀,要读。 —— 读完觉得不错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