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个人与社会间的对抗是《红与黑》的中心主题。该书向传统习俗挑战,谴责了社会价值的虚伪。
司汤达(1783-1842)法国小说家,法国十九世纪上半叶*独创性、复杂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
张冠尧(1933-2002) 北京大学法语系一级教授。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译著有《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合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汤达的《红与黑》,《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集》,莫泊桑的《漂亮朋友》等。
莎乐美是古巴比伦国王希律王与其兄妻的女儿,她拥有夺魂摄魄的美貌。为看她翩翩一舞,国王愿意献出半壁江山。可这位倾国倾城的美人,只对先知约翰一见钟情,她热烈向其表白,希望获得心上人一吻,却遭到后者毫不留情的拒绝。莎乐美由爱生恨,为希律王献上惊鸿一舞之后,要求国...
评分《红与黑》是我非常喜欢读的一部外国文学名著,迄今已经收集了5种译本,这一西方的红学,内涵深厚,可做时代的镜鉴。 我觉得我就像是于连,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年的法国几乎一样,也是没有巨人、没有权威,社会转型进入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全民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的混乱时代,...
评分《红与黑》是我非常喜欢读的一部外国文学名著,迄今已经收集了5种译本,这一西方的红学,内涵深厚,可做时代的镜鉴。 我觉得我就像是于连,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年的法国几乎一样,也是没有巨人、没有权威,社会转型进入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全民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的混乱时代,...
评分《红与黑》具有多重主题,它被看做是一部政治小说,一部风俗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爱情小说。小说正是以于连与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之间爱情为线索来结构全篇的,所以,对比这两种爱情是我们分析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于连的贫穷与骄傲引起的不同反应 于连是一个木匠...
评分上周我终于下定决心重新阅读这本曾让我的心灵如此激动,其情节却几乎被我彻底遗忘的作品。由于自小有写日记的习惯,所以我知道自己初读《红与黑》时不满14周岁。我在1997年7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这几天,我在看司汤达的《红与黑》。我在此书中最欣赏的人倒是行为颇为狂热的德...
虽然私心太喜欢玛蒂尔德这个人物了,可是看完后还是不得不得出结论——玛蒂尔德与于连并没有爱情,他们的感情建立在一种激情上,完美的证明了“得不到便绽放,一得到便凋谢”,一方出于一时兴起,一方出于征服欲。玛蒂尔德最后亲吻头颅实在太震撼了,即便看到玛戈王后的典故后已经深知结局,却依旧动容。砍下头颅的断头机不仅仅只是木头和铁块,也是他人的嫉恨、于连的不甘与自傲制成的。
评分简而言之。一部没毛病的,且十分典型而深刻又有说不尽的言外之思的书。其实于连这种人在古代中国早就被发掘的无处遁形了。什么恃才傲物,什么恩将仇报,什么不知天高地厚,什么不撞南墙不回头。简单点说一个充满激情,一个非黑即白,一个嫉恶如仇的野心家。但说到底还是个小人物。只不过这个小人物多了点气性和智商。仅此而已,仅此而已。但正因为他是小人物,所有才有那么多人喜欢。要是有部小说描写朱元璋的内心世界,估计也没人愿意看,也没人看得懂。当然也没有作家有那个脑袋。
评分若是换成当今的历史舞台、撇开阶级斗争,几乎就是一部勾心斗角的言情小说了
评分这是一个什么狗血故事?!写的也是莫名其妙。。。就是大家都说好评分都那么高才坚持读完的。。。唉,原谅我没办法欣赏。看来得多补补法国史再读会不会好一点?
评分我读的是这个版本,当时读完为什么没标示呢,我猜可能是因为没看懂,结合老师所讲述的,现在想一想,作者写作的深度包括对于人物的描述,时代大背景的刻画都让人敬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