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他们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先驱,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利奥波德进人联邦林业局任职,后从事自由的野生生物考察研究,创立“荒野学会”(The Wilder ness Society),发表了大量有关“土地道德”的论文,将毕生奉献给了生态保护工作。1948年4月21日邻居的农场发生火灾,他在奔赴火场救火的路上因心脏病猝发逝世。
我们现代人常常问一个关于教育(educate)的问题:如何开发或者实现一个人的全部潜能?在这本书里,作者不仅为我们做了自然观察的典范,还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一切感官的巨大潜能,虽然有很多已经丧失了或者正在丧失。 但是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被开发和引导。教育这...
评分读一本新书之前,习惯先看看作者小传。往往,作者笔下的作品,是渗透了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生命历程的。好的文字,不是伪饰,那是一个人的身心完全打开的时候,由情感、偏好、姿态、对事物的忠诚慷慨以及对世界的广阔认知等等,综合散发出的一种气息。那些能带给我们新思维...
评分大 地 上 的 事 情 ——从《沙郡年纪》到《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 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 ——叶赛宁 1987年5月19日,苇岸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海子来找关于大地的书。他说至今还没有看到一部这样的书,梭罗的《凡尔登湖》沾点边。我提到汉姆生的《大地的成长》和俄罗斯...
评分读一本新书之前,习惯先看看作者小传。往往,作者笔下的作品,是渗透了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生命历程的。好的文字,不是伪饰,那是一个人的身心完全打开的时候,由情感、偏好、姿态、对事物的忠诚慷慨以及对世界的广阔认知等等,综合散发出的一种气息。那些能带给我们新思维...
评分陌生的大自然 “曾经有一段时间,绅士和淑女们喜爱在田野上漫游,他们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要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而是为了要搜集一些午茶时间的话题。这是一个将所有的鸟都称作‘小鸟儿’的时代,一个以拙劣的诗文表达植物学的时代,一个所有当代人都只会叫嚷着‘自然...
2015年最后一本书 写于半个多世纪前 讲了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与土地的关系 存在即合理 在自然界是有一定道理的 哪怕微不足道的狗尾巴草 惹人生厌沾满一身的苍耳 我们那叫它叫花子 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进化和毁灭有时是同义词 人生于土地又归于土地 纪录片棉花里 其实就很清晰地呈现了土地之于人 最重要的是生命力。打开心眼 去感知自然之美吧
评分误打误撞看了这么一本冷门书,半个世纪前的生态系统保护论,视角宏观而且相当有前瞻性,笔下的荒野世界非常美。只是越看越觉得人类简直是上天派来给地球添乱的——作者指出土地不仅只有经济价值,自然界的制衡与循环比公众所认知的更加微妙,人类自以为是的“保护”更多出于短视的私利且并不高明——没有人的时候大家都过得蛮好。真的有一条协调矛盾的出路吗?如果没有,最终也不过是人类从不再宜居的星球上消失,一切用不了多久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其实所谓的“拯救”自然,真的是自救而已。时空和学科的距离略远,文本共鸣程度不高。
评分后面有干货。尤其关于兴趣和土地伦理一节。
评分读完年纪读不下去了,弃。
评分“给所有还不够纯美的人类心灵。”(((啊啊啊我的生命之书,可以看一遍再看一遍再看一遍一遍一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