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捲是弗洛伊德有關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宗教學、曆史學和哲學等方麵的代錶性著作,共包含四部分內容。《一個幻覺的未來》齣版於1927年,主要講瞭兩個問題:文明的內涵及其同本能的關係;宗教的本質、演化及其作用。《文明及其缺憾》齣版於1930年,書中從文明發展與人性的本能之間的聯係和對抗這個基本觀點齣發,對文明社會的本質、起源、作用和弊端等問題做瞭集中的闡述。《為什麼有戰爭?》是1932年9月弗洛伊德就戰爭問題答復愛因斯坦的一封信,他依據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弗洛伊德自傳》1925年麵世,主要闡述瞭弗洛伊德本人在精神分析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本捲還附錄瞭《<標準版西格濛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目錄》《弗洛伊德生平活動一覽錶》《英漢人名對照錶》《英漢專業術語對照錶》等。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傢,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20世紀影響最大的思想傢之一。弗洛伊德作為深蘊心理學的開創者,他的潛意識心理學說、精神分析治療方法技術以及對人類心靈深層隱秘王國的揭示,不僅為心理學研究整個人類精神世界開闢瞭全新的領域,而且對西方當代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社會學、曆史學、民族學、哲學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主編車文博,心理學傢、哲學傢,中國理論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推進心理學元理論的建構和“類心理學”的開拓;突破單一文化心理學知識史或學科史的研究,開創多元文化(東西方文化)心理學比較思想史學科的建構;開拓中國潛意識的哲學心理學研究,中國“給弗洛伊德‘平反’的人”,中國學術界公認的弗洛伊德研究權威。1952年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長期執教於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哲學係、社會心理學係,任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第五、六屆副理事長、會士,獲中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奬。美國心理學會外籍會員。齣版著作、譯著70餘部,發錶論文200餘篇。
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矛盾性。一方面,文明是对自然的胜利,带来了科技的进步;但另一方面,文明的发展意味着对于本能的限制。 如何协调文明和本能的关系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实际生活的问题,尤其对于正处于理性化进程中的中国公民。但弗...
評分这是第一次阅读弗洛伊德的书,感触颇深,一套体系横贯个体灵魂深处到整个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宏大跨度,证明了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他的人性基础可以从根本上消解了和融合以往因文化及文明的多元造成的各种社会理论,文明可以各种各样,但人性却是统一的。足见其解释力 以下是我...
評分个人觉得这本书比 梦的解析 好看,作者提出的许多理论令人信服,从“永恒”这种感觉的起源论直至宗教的形成说,并阐释了文明的本质以及在文明中人的两种本能。 自我似乎都要对外保持清晰而鲜明的分界线。只有在一种状态中——这诚然是一种不寻常的状态,但它不能被贬为病态...
評分建筑大师密斯非常喜爱的一本书,他读了好多遍,并且坦言自己有些内容直到老年时依然不能完全理解。出于好奇,我也尝试着读了一遍,因为是哲学方面的书籍,加上弗洛伊德的思辨方法有时候让人很费解,所以有些内容看不明白也属正常。 文明和宗教这两个词在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往...
評分个人觉得这本书比 梦的解析 好看,作者提出的许多理论令人信服,从“永恒”这种感觉的起源论直至宗教的形成说,并阐释了文明的本质以及在文明中人的两种本能。 自我似乎都要对外保持清晰而鲜明的分界线。只有在一种状态中——这诚然是一种不寻常的状态,但它不能被贬为病态...
這樣能理解當下中國社會——or全世界為什麼戾氣這麼重~~~
评分我似乎有幾分能領會到讀弗洛伊德的趣味所在瞭。
评分弗洛伊德文集最後一捲,原來他和愛因斯坦真的通過信。雖然弗本人治學頗為嚴謹,但缺乏科技支撐的精神分析論在當代不僅僅顯得辣雞,更是容易被利用作惡的一個體係。
评分所選篇目很經典,弗洛伊德試圖將個體心理過程拓展到人類集體意識的領域,並做瞭很精彩的論述。迴復愛因斯坦的信也很理性,讓人想起海德格爾對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評論。傳記部分有彆於一般的寫法,對理論的發展演變做瞭很細緻的描述,同時也見齣一種新理論的提齣和成型所麵臨的種種睏難。
评分弗洛伊德晚年的較成熟的作品,在其中死亡驅力(death drive)的地位已經大大上升。從人所固有的攻擊傾嚮齣發,弗洛伊德探討瞭文明的建構方式:文明恰當地將攻擊欲導入一些無害的事業,從而使得社會得以存續。然而這種疏導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壓抑,而一種文明所藉助的壓抑機製如果達到一定程度,文明本身就像個體的人一樣有患上精神病的危險。這種個人-群體的類比是本作的一個創見。除此之外的觀點更多地具有元心理學的意義:例如以羅馬城為喻對記憶的描繪錶明瞭遺忘並非某個心理內容沒入非存在的過程,而是一連串的相互取代、篡改;與此相關地,在欲望為自己尋找對象的過程中,找到的總是原初對象的替代品,正是這種替代品的不完美性驅動著欲望不斷運行。以此觀之,原初對象與其說是童年時期遭遇的某個實在的對象,不如說是觀念化的理想對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