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装版的基础上,从文字辩误、完善注释和书信格式等方面做了精益求精的内容修订,从而更为扎实可信。1、文献价值:周作人与俞平伯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特别的人物。通信集是彼此的交往留下的重要文献之一。数十年间,历经劫难,书信损失甚多,至今还能将这些宝贵信札收集成册殊为不易,此书做了整体性的整理辨录,发掘遗漏,编排有序,注释丰富,填补了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空白。2、历史重现:从一个侧面鲜活地还原了民国时期一众文化名家的生活图像,对于今天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准确了解两位作家学者和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活,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3、文字之美与生活趣味:周作人和俞平伯都是文章好手,师生情谊之深,文人情趣之浓,使书信集在具有较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的同时,亦极富可读性。通信中两家清淡幽默的笔调,连同其所用信笺、书法、印章之美,展现了中国文人优雅从容的审美情趣。4、全彩插图,布面书脊:全书选配五十余幅精美的信笺手迹作为插图,展卷之际,古雅之风迎面而来。印制精美,宜读宜藏。
周作人(1885-1967)和俞平伯(1900-1990)都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影响的作家和学者。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生著述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在民俗学研究、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希腊及日本文化研究、性心理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俞平伯1916-1919年在北大念书时,师从周作人,此后散文创作受其影响至深,在古典文学研究和红楼梦研究领域,有独树一帜的贡献。
孙玉蓉,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著有《俞平伯年谱》《俞平伯研究资料》等学术著作,80年代与俞平伯交往颇多,对俞平伯以及相关的文化交游非常熟悉,并发表《周作人与(同声月刊)》等多篇论文。
兴味索然,除最后几封,似入佳境,却是残篇断简,且戛然而止。书信之存废,正与人物之世俗运命相应。令人感慨。不仅如此,俞之身份成就均不能与周相比,故竟有许多著作已经遗失。信中多谈琐事,极少关乎文艺,文字也极随意。此固是淡汤寡味之缘由,却也让人看到这些文坛上高高...
评分悦读《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纯文化层面的欣赏过程,自从得到这本书,我便时不时会感受到这样赏心悦目的美丽,这样的美丽,并不炫目,也不喧嚣,静静地,散发的魅力也是淡淡的。就像这两位先生的性情一般。 展开书,首先可从两位先生的相互称呼开始欣赏:...
评分好的文章,多在私人空间里。即便研究文化史,只看报刊的文章,总还不行。如果读读同代人的尺牍与日记,会见到另一种景象。所以,民国初期人们对野史与民间文献的注意,不是没有道理的。 民国虽然离我们不远,但要理清一些思想的细节也并不容易。如果不是李叔同的信件公开,...
评分谈编注之事 止庵 发表于2013-03《东方早报》 周作人与俞平伯的通信过去汇编成《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现在又有了《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前者全部彩色影印;后者则为排版印刷,选配五十余幅彩色影印信笺用作插图。简单看来,两部书的区别似乎仅此而...
评分阅读《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纯文化层面的欣赏过程,自从得到这本书,我便时不时会感受到这样赏心悦目的美丽,它并不炫目,也不喧嚣,散发的魅力也是淡淡的,就像这两位先生的性情一般。 展开书,首先可从两位先生的相互称呼开始欣赏:俞平伯对周作人的...
似乎是来京后在豆瓣书店买的第一本书
评分周作人先生喜欢阅读他人的尺牍,写过好几篇关于尺牍的文字,而自己写的尺牍也很有风致。俞平伯先生也当得起,所以更加难得了。书名题通信集,不若尺牍来得更有意思。一记。
评分多么美好的二三十年代,后来可惜了。
评分雪天偷懒#篇幅短小且多记琐事,行文风雅可爱
评分三十年代书信读来最有味道,可知彼时在京诸文人生活一斑,结社,唱曲,聚餐,谈笺纸,谈印章等等,文字名字的彼此戏谑,亦可见当时诸人间交游的不拘,文人之洒脱最可由这时期的书信中看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