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之所以长久为人称道,不仅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更是因为他的文章与道德。而他的文章、道德之精粹无不包涵于《家书》之中。在他辞世后的第七个年头-1879年,由李瀚章编、李鸿章点校的这部《曾国藩家书》由传忠书局刊刻传世,一时洛阳纸贵,四野流传,迅速成为一部争相购买的家藏典籍。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首先,曾国藩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在交通仍然不便的年代,一封封家书寄托了他对于父母、对于兄弟、对于家族的无限惦念之情。 其次,曾国藩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官员。28岁中进士点翰林,此后一路扶摇直上,37岁已成为从二品的清廷大员,而这时的他在书信中还时常透露出经济...
评分 评分据说曾国藩家书一共1500封,这本书收录了其中200封左右。 即便是本书编者删掉了七分之六,我还是看的头晕脑胀。 我不是研究曾国藩生平的,对那时的历史也没有太多兴趣,我只是想知道其中的精华所在,而如果从这1500封家书中自己去提炼,太浪费时间了。要是有人能够替我提炼出...
评分而立之年,一无所成,每念及此,不免惶惶不安,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偶然读起唐明浩的《曾国藩》传记一书,竟爱不释手,连续熬了几个晚上一口气读完。觉得不过瘾,又开始读《曾国藩家书》。重点看了修身和劝学两篇。民间有传: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正因这句...
评分京官时期:弟弟们,写信给我!为什么不回信!快写信给我!!二子肥胖。 湘军建立到丁忧之前:浑身生疮,打地鼠打地鼠打地鼠 丁忧:酸...酸...酸...老九你好好干...老子闲的蛋疼不素服! 起复:老九你也别生气!老四要勤俭持家好吗?老九你也别生气!
非常好的一个版本,没有乱七八糟的翻译和解读。 剿灭洪杨匪乱!
评分11.29
评分非全本,有所隐; 事之来龙去脉亦非初读者所能深识。
评分读这书,大概是七八年前吧。以前看过很多关于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文章,看他俩的读书经历,他们都极力推崇曾国藩,当时不明白为何如此受二人欢迎,只是觉得曾国藩干了很多影响历史的大事,挺牛挺厉害的一个人。书信展现了,他日常生活细微的一面,比如,他也会为生计发愁,也要精打细算过日子。比较喜欢书中,他向家人讲授如何读书,以及他在军营带兵打仗的书信。为什么那么多人去研究他呢?撇除了潮流和跟风,我觉得曾国藩不仅有观点,也有方法论。他的方法论之一,体现在带兵打仗上,如何挑选士兵的几条基本原则。另外,曾胡治兵语录没有细读过,只略微翻过几篇,里面应该更多带兵打仗的细节
评分读这书,大概是七八年前吧。以前看过很多关于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文章,看他俩的读书经历,他们都极力推崇曾国藩,当时不明白为何如此受二人欢迎,只是觉得曾国藩干了很多影响历史的大事,挺牛挺厉害的一个人。书信展现了,他日常生活细微的一面,比如,他也会为生计发愁,也要精打细算过日子。比较喜欢书中,他向家人讲授如何读书,以及他在军营带兵打仗的书信。为什么那么多人去研究他呢?撇除了潮流和跟风,我觉得曾国藩不仅有观点,也有方法论。他的方法论之一,体现在带兵打仗上,如何挑选士兵的几条基本原则。另外,曾胡治兵语录没有细读过,只略微翻过几篇,里面应该更多带兵打仗的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