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世界著名作家康拉德的小说。故事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和瑞士的日内瓦展开。它以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为背景,探讨了专制和革命之间的冲突,书写了不同俄罗斯人卷入冲突之后的命运,分析冲突背后的俄罗斯人心理。此作品包含了康拉德最重要的思想。团结、背叛、政体、社会、个体、人类生活的本质,这些政治哲学的大问题在这部作品中熔为一炉。自该小说发表后,康拉德的写作面目大变。《在西方的目光下》集合了康拉德前期与后期作品想表达的一切,因此,这部作品可视为康拉德奇特而辉煌文学生涯之顶峰。本书是迄今首个中译本。同时译出的还有两篇西方学人的批评文字,一篇着眼细节,一篇关乎全局。
译者李小均,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有《自由与反讽》、《信仰之海》,译有《薇拉》、《纳博科夫评传》、《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梅尔维尔的政治哲学》、《语言与沉默》、《在美国》、《古罗马的马车竞赛》、《碎心曲》、《尼采的使命》等。
我认为某种程度上,拉祖莫夫正有那些徘徊在20世纪历史中人们的影子。在本书的开头,他仿佛具有一种真正乐观的自主性,他觉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启一条自我选择的道路。但事实却是,当他打开公寓门的一刹那,20世纪的历史就像一个鬼魅一样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根绳索,那架势...
评分伟大的作家只能小心翼翼模仿。为了语言流畅,为了读起来晓畅明白,译者妄自揣测调整语言的意思与节奏,这是对读者阅读能力的低估,损害的不仅是作品精湛的defamiliaration(陌生化)与foregrounded(前景化)等语言修辞魅力,更是原著圆融而精深的整体思想意蕴。 虽然比全然粗...
评分 评分1 康拉德将《在西方的目光下》的历史背景放在革命前的俄罗斯。主人公拉祖莫夫是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三年级学生。他的同学哈丁受革命思潮的影响,成功刺杀了沙皇政府中的P部长。为了逃离搜捕,哈丁潜入拉祖莫夫的住所寻求帮助。他认为拉祖莫夫值得信任,因为拉祖莫夫同情革命;...
评分1 拉祖莫夫之罪,显而易见体现为一种自保的告密行为,同时,我们也要摆脱道德层面上轻率的结论和苛责,去领会这场“告密”发生的过程、实质与隐秘之处。“告密”背后,是一个极端孤独的青年被卷入突如其来的冲突后,迫切寻求一个立场和依据(这种立场和依据在俄国境况中不可避...
虽然康拉德声称自己很反感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整本小说的结构和语调简直就是被陀式附体了……就节奏而言,第一章和第四章是推进得较为自然的,中间两章,那些含混不清的对白和心理描写看得人太痛苦了。康拉德说,写这部小说对他而言是“残忍的折磨”,无疑他很成功地将这种感受传递给了读者。在这个闷热的上午读完最后一章,几乎就要窒息了。
评分妈的这不就是我吗
评分东西方的两种声音并未构成和谐的组曲,相反是在不断冲突中展现语言与眼睛的限度。末尾附的一篇解读很有意思,「意义来源于沉默,来源于对意义的抹除」,拉祖莫夫就是那团沉默。
评分预料之外的不好看
评分好。在消解革命的同时,也消解了保守主义。“你们民族已经完成了与命运的交易,不愿对命运粗鲁。但我们还没有做交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