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后汉三国”的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书一是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比较,剖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真伪;二是将三国历史置于古今东亚世界中进行解读,分析和比较中、日、韩相关历史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和异同;三是本书虽然是以文学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国历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学的、学术性的、严谨的态度进行撰写的,可以说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资料为依据而追求真实的三国历史的严肃著作。
【作者简介】金 文京,1952年生于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毕业。京都大学大学院中国语学文学专业博士课程毕业。曾任庆应义塾大学副教授等,现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文学专攻。特别长于全角度研究小说与戏剧以及说唱文学,在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下探索其相互关系。主要专著有《花关索传研究》(合著,汲古书院);《中国小说选》(角川书店);《教养中国语》(大修馆书店);《三国志演义的世界》(东方书店)等。
【译者简介】何晓毅,1961年生,1987年赴日留学。现任日本国立山口大学教授。国内出版译著有《文学部唯野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先秦社会与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丰臣秀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梁蕾,1965年生,1987年赴日留学。现任日本国立山口大学非常勤(合同)讲师。
在中国,恐怕没有比三国史更纠结的断代史了,它既是最易写的,也是最难写的,说最易是因为赖历代以来戏曲小说评书连环画电视电影而普及的各种三国故事所赐,抛开真伪不说,论熟悉程度,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朝代的历史可以超越,所以三国的历史普及读物最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但也...
评分读书笔记266:三国志的世界 对于中国人来说,三国历史妇孺皆知,这本书阅读的意义其实不大,作者个人的观点也不是很多,基本就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来回跳着引用。最后几章总算发挥了下,聊了聊东亚的局势。 魏蜀吴三国,曹操算还好,曹丕就是太短命了点,是导致被司马老贼做大的...
评分 评分作为中国人,大家对三国都不陌生,但是把历史的范围再放大一些,谈到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分裂阶段,恐怕熟悉的程度就未必很高了。就我而言,接触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主要契机还是三国,有关三国的作品不胜枚举,涵盖各种体裁各种媒介,但是带我入门的主要还是老三国电视连续...
评分近代史要看外国人写得,古代史还是得看咱们自己人写得吧,国外的很多学者不缺严谨性,不过对中国明清以前的历史都太喜欢代入现代的观点去研究,当然这可能不是什么问题,毕竟要“读史以致用”,不过总觉得读起来少那么点认同感。这本里有些观点很新颖,侧重点跟之前读的三国相关著作不太一样,对于容易疏忽的细节方面做了一些解释,最后和世界史结合在一起的年代表做的很直观。
评分日版百家讲坛
评分本书前半部分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内容的史料辩读,后半部分注重对思想文化的讲解,入门方可,新意不多。
评分武断之论一大堆,大概是觉得读者对这个时期太熟了,想要体现一下自己的高度,结果事实证明他没啥高度。。。三国史最好的还是马植杰。
评分序章点明特色,即在大东亚圈的历史语境下,强调古代魏、蜀、吴三国与现代中、日、韩三国的联系,通过将《三国演义》的“虚”还原成“实”,梳理此一阶段真貌。对吴国视角的突出,一反主魏或从蜀之争,诸多新意,由此而出。其第一至四及第六章,依序铺陈,钩玄提要,不出惯有之轨道,全赖旁逸之妙笔;第五章讲外交与情报战略、第七章讲三教鼎立、第八章讲文学自觉,勾勒出其时的关系网络、宗教演变与信息革命,诚为全书最活色生香之处;第九章考证邪马台国及其周围的国际关系,虽论述稍嫌简略,然学术价值颇高;终章拈出“正统观”的相承与相争,将三国时代与当今政局并而观之,显出作者通古今之变的宏阔视野与特别趣味。与前三卷相比,此卷在史料、史识及体例、文笔上,表现最好。面对这么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完成度如此之高,殊为不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