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21世纪的《背影》 + 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 龙应台亲手摄影 + 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人生三书”之一《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甚至大陆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朋友推荐龙应台的《目送》,因为我告诉他最近正在读《亲爱的安德烈》,于是那天特意为了《目送》专门跑了一趟书店,对我来说是近年罕见的,我已经不认为有必须马上买的书,当然回来时绝对不会是《目送》一本书。然后花两个晚上读了大半本书,这也是近年来不常有的,专门读...
评分以前没看过龙应台的书,倒是拉拉杂杂从其他渠道知道了她的一些事,印象尚好,后来从网上看了2006年那篇以文明为题的文章,觉得铮铮有金石之音,肃然起敬。这两年她的书火起来了,《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目送》,等等,在豆瓣评星都很强大。前两本书放在卓越的...
评分焦建/文 参加过两次半三联二楼的活动。第半次是去年张大春和莫言的对谈,买书的时候发现有,听了半场。之后是朋友的杂志办的公民讲座,算是第一次看到了秦晖先生。然后,就是今天下午,特地赶去听的龙应台。 简短的一句话,她就消解了原本森严的等级。从一开始就是很多的人,大...
评分焦建/文 参加过两次半三联二楼的活动。第半次是去年张大春和莫言的对谈,买书的时候发现有,听了半场。之后是朋友的杂志办的公民讲座,算是第一次看到了秦晖先生。然后,就是今天下午,特地赶去听的龙应台。 简短的一句话,她就消解了原本森严的等级。从一开始就是很多的人,大...
评分龙应台的《目送》是本难得的好书。在你看完前几篇,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忍心读下去,读完了,就没得读了。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是她个人的情感。写她与儿子一起逛街时,儿子不愿跟她牵手过街,儿子大了,有了疏离感;写她母亲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复复的问她是谁,写她与母...
同样的文章,以前会觉得是煽情,矫揉造作,现在感受的却是真情流露,是对父母无言无尽的爱...... 1一七七四年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说是有两千个欧洲青年效仿维特为爱自杀。拿破仑在东征西讨的杀伐中,总是随身携带这本爱情小说。 2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人可以爱。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 3我自己,总是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想不完的事情,问不完的问题,爱不完的鱼虫鸟兽花草树木。忙,忙死了。 4三四个人,开始谈起自己亲身“碰触”的经验: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死亡至深处不无魂魄之漂泊……
评分之前看的是三联的那本,后来再公司里翻出了这本,又看了一遍。唉,你说为什么我们不多出出这种安静的文字呢?
评分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为了第三十二页结尾处的这句话,思来想去的辗转了一晚上。
评分只有几篇略矫情好吧,整本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
评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