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散文与最经典文学评论集
回顾往昔岁月,阐论文坛潮流,解析大师经典
全面客观 睿智深刻 妙趣诙谐
著名作家格非的二十堂文学公开课
值得收藏的文学正典阅读指南
~~~~~~~~~~
《博尔赫斯的面孔》是格非最新的散文集。
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收录他近年来的随笔类文章,包括读书札记、游记、忆旧文和文化短评等。后半部分则是他多年来写下的相对系统而深入的文学评论文章。
以文体优美著称的作家格非同时也是严谨而睿智的学者,友善而幽默的老师。多重身份特质在这部文集里得到了充分表露。他的游记和忆旧文,叙事轻捷,妙趣横生;读书札记和文化短评往往切中肯綮;文学评论则优美耐读,见解深透,兼具学术文章和散文之长,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对于一个喜爱并想更多了解他的读者,此书可谓一个窗口。对于更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此书的后半部分相当于一门精彩不容错过的文学公开课。
格非
1964年生,江苏丹徒人,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清华大学文学教授。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三部曲等长篇小说六部,以及《塞壬的歌声》、《博尔赫斯的微笑》等散文集多部。
前半部分讲述了他个人的游记和回忆性散文,文字流畅自然,趣味横生,有着浸润在江南水乡的灵动与诗性。后半部分则是他多年来写下的文学评论,见解独到,分别对废名’托尔斯泰‘现代文学等事物阐述了自己系统且全面的观点。 格非已年过五旬,重拾旧事,循着晦暗不明的小径,追溯...
评分在本书中,格非是以评论家的面孔出现的,上可聊至先秦散文,近可追溯拉美文学,这自然是一个作者无可厚非的文学底蕴支持,再者,格非本就是科班背景出身,说起话来不免有些挥之不去的学者气,与余华、苏童、莫言比起来,格非这个名字相对陌生,甚至连初闻其名都来自豆瓣【复兴...
评分与格非式《博尔赫斯的面孔》相遇 文:王瑢 我最早听说博尔赫斯,是因为哥哥的一个大学同学。此人在学校小有名气,另类诗人,常常语出惊人。他一毕业就奉子成婚。偶尔小聚,别的哥哥们边吃边聊,我在边上玩,他要么默不作声,要么就抱一本书——《博尔赫斯理论》,双腿一盘坐到...
评分是相非相 沉默 一九七五年,英玛•伯格曼终于如愿以偿地将莫扎特的歌剧《魔笛》搬上了银幕。早在影片《最可怕的时刻》(一九六七)中,伯格曼为了增加影片的恐怖气氛,穿插了木偶剧《魔笛》的片段,用来召唤那些他所熟知的幽灵。伯格曼对于歌剧《魔笛》的迷恋,也许是...
评分前半部分讲述了他个人的游记和回忆性散文,文字流畅自然,趣味横生,有着浸润在江南水乡的灵动与诗性。后半部分则是他多年来写下的文学评论,见解独到,分别对废名’托尔斯泰‘现代文学等事物阐述了自己系统且全面的观点。 格非已年过五旬,重拾旧事,循着晦暗不明的小径,追溯...
4.5星。编辑脑洞也是有些大,前后两辑全不挨着。前半本就是些八卦和随笔,随便读读,还蛮有趣。后半本的文论非常精彩,虽然创作上近年来很是下降,但格非对文学的敏感度是很罕见的,又有独特的视野,而他的阅读范围恰好全可以补我之不足,所以非常好看。废名那篇写得在标准内很出彩,我就是想写这样的论文。
评分比起格非老师的先锋小说,他的随笔和文论读起来实在是轻松愉快。这本选集后半部分的文论几乎选了《卡夫卡的钟摆》一书的全部,还有《文学的邀约》《塞壬的歌声》等部分内容或片段,比较紊乱,如《物象中的时间》一文本来隶属于《文学的邀约》一书第三章“时间和空间”,这里孤零零的拎出来横放在随笔类文章中,有点莫名其妙,感觉出选集没必要,不如去读原书。而前半部分所选随笔却十分让人中意,格非老师的风度跃然纸上。
评分4.5星。编辑脑洞也是有些大,前后两辑全不挨着。前半本就是些八卦和随笔,随便读读,还蛮有趣。后半本的文论非常精彩,虽然创作上近年来很是下降,但格非对文学的敏感度是很罕见的,又有独特的视野,而他的阅读范围恰好全可以补我之不足,所以非常好看。废名那篇写得在标准内很出彩,我就是想写这样的论文。
评分关于乡村电影和乡村老师的描写出神入化
评分格非的外国文学随笔对我影响很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