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

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漓江出版社
作者:[法]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
出品人:
页数:184
译者:刘汉全
出版时间:2014-1
价格:2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0768423
丛书系列:漓江西学·子午线译丛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哲学
  •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
  • 文化研究
  • 西方哲学
  • 艺术
  • 法国
  • 艺术史
  • 海德格尔
  • 艺术
  • 政治
  • 哲学
  • 存在
  • 现象学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批判理论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拉巴特关于海德格尔纳粹问题研究的代表作。海德格尔加入纳粹的行为,对西方二战后一代知识分子而言是难以释怀的重大事件和焦点话题。拉巴特的批评建立在对海德格尔整体思想的深入理解之上,将思想的尊重与无情的剖析相结合,融入拉巴特在浪漫主义、艺术、模访论、哲学史和德国历史等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揭示了海德格尔的“错误行径”与其思想的内在关联,以及海德格尔哲学与纳粹主义的复杂关系。是一部既富于批评激情、又不乏严谨思辨的简洁坚实之作。

 编辑推荐

拉巴特1987年携此作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时已年近五十,此时他已著译等身,而参加论文答辩的是德里达、利奥塔、格拉内尔、乔治•斯坦纳这样级别的人物。对此,我们一方面感慨他的博士头衔的惊人含金量,另一方面也确证了此书是久经岁月沉思辩驳的成熟之作,是作者重大思想成果的一次结晶。

如何受益于海德格尔思想又不至于被其吞噬?拉巴特以此书作出了典范,并彰显了法国思想家在形而上学之外的广阔人文领域的敏锐触觉与批判天赋。

作者简介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Philippe Lacoue-Labarthe,1940-2007),法国当代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和作家,曾长期任教于斯特拉斯堡大学,以其在德国浪漫主义、解构主义、政治与哲学之关系等领域的研究著称。他曾将海德格尔、尼采、荷尔德林、本雅明、策兰等人的作品翻译为法语。拉巴特和其斯特拉斯堡同事让-吕克•南希有着传为佳话的长期友谊与学术合作,两人合著有《阅读拉康》(Le Titre de la lettre: une lecture de Lacan ,1973),《文学的绝对》(L'Absolu littéraire: théorie de la littérature du romantisme allemand,1978),《纳粹神话》(Le mythe nazi (1991)等等。

拉巴特深受海德格尔影响,并致力于海德格尔纳粹问题的研究,除这本《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1987)之外,1986年出版的《作为经验的诗》(La poésie comme expérience)是关于策兰和海德格尔之关系的研究。2002年出版的《海德格尔:诗的政治》(Heidegger: la politique du poème)延续着这一主题的研究。

译者刘汉全 长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出版各类译作十几部,参与《罗贝尔法汉词典》《新世纪法汉大词典》《法汉大词典》《利氏汉法词典》等大型词典的编纂工作。译著有《哲学与权力的谈判》《科层现象》《享乐的艺术》《嫉妒的制陶女》《拿破仑远征莫斯科》等。

目录信息

 目录
告读者
1. 哲学
2. 海德格尔
3. 一九三三年
附言一
4. 错误
5. 停顿
附言二
6. 德国之歌
7. 国家唯美主义
8. 模仿论
9. 神话
附言三
10. 千年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因为海德格尔的政治态度”,这个答案是粗暴的,在哲学上是粗暴的,因为人们在哲学上完全不考虑对海德格尔的政治界定。尽管如此,海德格尔比较有过一种政治的举动,有过一种妥协,而且也有过一种深陷其中的加入,这种加入将用难翻案。而且,撇开上述的妥协不谈,这种政治的举...  

评分

海德格尔说:“有伟大之思者,必有伟大之迷误。” “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家,在纳粹统治德国期间,曾受命担任弗赖堡大学校长,后来因为反对纳粹暴行而与之决裂,但是接受校长一职的行为,仍然为人垢病。学术与政治之无法相容,由此可见一斑。”这是台湾哲学家傅佩荣在《哲学与人...  

评分

像很多哲学著作一样,本书的诞生源于一种打击:当年轻的拉巴特(1940-2007)决心以哲学为终生志业的几个月后,才开始注意到他的精神导师海德格尔作为“纳粹分子”的那段历史。1987年,拉巴特以“反思海德格尔”的主题通过了由德里达、利奥塔等人担任委员的博士论文答辩。此时,...  

评分

海德格尔说:“有伟大之思者,必有伟大之迷误。” “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家,在纳粹统治德国期间,曾受命担任弗赖堡大学校长,后来因为反对纳粹暴行而与之决裂,但是接受校长一职的行为,仍然为人垢病。学术与政治之无法相容,由此可见一斑。”这是台湾哲学家傅佩荣在《哲学与人...  

评分

像很多哲学著作一样,本书的诞生源于一种打击:当年轻的拉巴特(1940-2007)决心以哲学为终生志业的几个月后,才开始注意到他的精神导师海德格尔作为“纳粹分子”的那段历史。1987年,拉巴特以“反思海德格尔”的主题通过了由德里达、利奥塔等人担任委员的博士论文答辩。此时,...  

用户评价

评分

拉巴特在可以抵达的每一条路径上都作了蜻蜓点水般的准备性铺垫并把话题引向国家唯美主义的内在机理及其引发的问题之中,但并没有把海德格思想与纳粹学理上最切近的亲缘关联给明确下来。差了一口气,或者说,不敢说出那句最狠的话。在见识的深度上我觉得这本洋洋洒洒的小册子不如阿甘本和列维纳斯对同一问题的分析。

评分

其实这个书的主题不是给海德格尔辩解,是在说怎么把奥斯维辛这个事件“零度化”。核心章节是“模仿论”和“停顿”:奥斯维辛既不什么“历史上诸多大屠杀之一而已”,因为它不是神的在场或者不在场,而是神的沉默,而且也因此,它不具有宗教牺牲性质(其实这个论调在阿伦特火起来之前是个很主流的解读方式)。它是虚无主义的最终完成,而且它必须完成,而不是在“亲犹”的立场上延续下去。

评分

名词,然后理论

评分

拉孔―拉巴特在这本国家博士论文中发现了海德格尔对纳粹的十个月的服从来源于思想上的错误,因为这种政治唯美化的倾向试图构造一种德意志民族的神话,这在《形而上学导论》中已经可以看到。这么看来海德格尔的思想是西方虚无主义的延续,奥斯维辛则是这一思想的终点与结果。

评分

其实这个书的主题不是给海德格尔辩解,是在说怎么把奥斯维辛这个事件“零度化”。核心章节是“模仿论”和“停顿”:奥斯维辛既不什么“历史上诸多大屠杀之一而已”,因为它不是神的在场或者不在场,而是神的沉默,而且也因此,它不具有宗教牺牲性质(其实这个论调在阿伦特火起来之前是个很主流的解读方式)。它是虚无主义的最终完成,而且它必须完成,而不是在“亲犹”的立场上延续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