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荣,1992年来到北京。两眼睁得大大的,带着一架新买的相机。
“东村”,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巫鸿以荣荣镜头下的 东村作为特定视角,串联起其“东村”系列的三组摄影作品:1993—1994年原生态环境中的东村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 东村艺术家群体被迫解散后,1994—1998年继续的行为艺术项目; 荣荣从“东村”到以后日子里的自摄像。 这份档案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在历史层面、艺术层面、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它有关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之间——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美梦、幻想、激奋、焦虑,同一段集体的历史之间——微妙的交互影响。
编辑推荐
——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神话。《为鱼塘增高水位》《12平方米》《原音》诞生于此,它开启一个时代。现场珍贵一手记录。
——艺术史家巫鸿新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充满爆炸性创造力的东村艺术家群体,张洹、左小祖咒、荣荣、马六明,他们用身体和行动写下的分秒时刻。
——给所有流浪的人。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东村,这城市的边缘地带。外人眼中,他们是经济上的苟延残喘者。自己心中,他们雄心勃勃,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宰者。这天上与地下的内心对峙,使他们游走在极度自傲与极度自卑之间。
巫鸿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美术史家。著有《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物尽其用——老百姓的当代艺术》等。
荣荣 原名卢志荣,福建漳州人。中国当代摄影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之一。1992年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摄影教研室学习,1993年搬至北京郊区的东村,开始对东村的年轻前卫艺术家进行长期拍摄,1996年创办《新摄影》杂志,2007年创立“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来源:深圳商报 特约撰稿:金敏华 “东村”本是纽约的一个地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和音乐人将位于今天的北京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一座名叫大山庄的破旧村子名之为“北京东村”,尽管它的存在不过两年多的光阴,却在非官方的叙述或者说中国当...
评分亡命徒——巫鸿《荣荣的东村》书评 “东村之所以能成,是因为这帮人都是亡命徒,够狠……”左小祖咒在二十年后这么回忆东村和那个年代。 狠,真狠。这是我看这本书的大多艺术作品的感受,当然更多的是对于张洹的作品来说,马六明的也有一部分让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不知道他...
评分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中有着这样的表述“故事的事件结构是一种手段,你首先通过它来表达你的思想,然后再证明你的思想...而且绝不采用任何解释性的语言。故事大师从不解释。他们所从事的是那一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戏剧化表达。当观众被迫听思想讨论时,他们很少会感兴...
评分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中有着这样的表述“故事的事件结构是一种手段,你首先通过它来表达你的思想,然后再证明你的思想...而且绝不采用任何解释性的语言。故事大师从不解释。他们所从事的是那一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戏剧化表达。当观众被迫听思想讨论时,他们很少会感兴...
评分提起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家聚集地,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纽约的格林尼治村和巴黎蒙马特高地。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就有过类似的村落。东村就是其中一个。在《荣荣的东村》一书中,艺术史家巫鸿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为我们展现出上世纪90年代东村艺术家群体...
之前只知道宋庄,原来还有东村。可惜最后没有了,行为艺术被摄影之后不单是现象,还有种狂躁的情感,仿佛暗流涌动,捅破着一层最后的纸。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张洹名为《12平方米》的行为创作,那样直接和透明,将所有一切,脏的、丑的、黑的、白的覆盖在自己身体上之后,再走向河水里面,浸没一切。还有那段关于马六明在浴室里表演的《鱼孩》的解析,仿佛隔空着有道墙,摄影师在这个时候,采用暗中窥探的手段,仿佛是真的满足了人们的窥阴癖。
评分他们穷得只有自己的身体,能利用的也只有自己的身体
评分还是对解体后产生矛盾的事儿更感兴趣。荣荣的黑白照片拍得真好。
评分巫鸿教授的新作
评分如果没有人去记录,他们所做的这些极端而虚无的事,就会像大部分人的青春一样烟消云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