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民生活政治

邊民生活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作者:榖傢榮
出品人:
頁數:213
译者:
出版時間:2013-7
價格:59.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09747742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民族
  • 人類學
  • 民族學
  • 邊境民族
  • 邊境
  • 榖傢榮
  • 榖傢榮
  • 新疆
  • 邊民生活
  • 政治研究
  • 民族地區
  • 社會結構
  • 基層治理
  • 文化實踐
  • 政策影響
  • 日常生活
  • 社區關係
  • 身份認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邊境民族得益地緣便利而慣常於跨國界交往,給國傢有序邊疆社會的維持製造瞭不同程度的障礙。如何有序化邊民跨境交往進而創造一個顧及國傢和邊境民族多重利益需求的穩定邊疆,國傢和學界多年來始終關注於此。國傢試圖通過外部性政策進行製度幫扶,有效改善邊地環境以滿足邊民物質和文化需求,培養和增強其國傢意識,從而使其自覺參與有序邊疆社會建設。這種國傢動員型思路對提升邊民的國傢意識卓有成效。在中越邊境,正是由於中國邊地建設積極效應的充分釋放,越南政府隨後也藉鑒中國經驗,加大財力推進邊疆建設。然而,長期戰爭相伴的越南不可能與中國立於相同起點,中越兩國邊地發展的客觀差距又再度助長越南邊民跨界流動於中國邊村,有序化中國邊疆遭遇更大挑戰。此外,邊境通常遠離國傢權力政治中心,國傢政策製度也會因邊地遙遠的空間區隔和復雜的政府科層而程度不同地偏離國傢意誌,緻使國傢意義上的富民行為難以獲得理想結果。

以上兩個問題的客觀存在極大地激發瞭學者們潛心研究邊境民族問題的信心。人們普遍樂於依循國傢邊地建設行動及其效果呈現,從國傢視角來考察邊境民族心理、跨國流動錶現及其各方麵的負麵影響,進而嚮國傢導嚮性地陳述多種政策建議。這確實是一條較為可取之研究路徑。學者們的多方研究為國傢政策製度的設計提供瞭很多有用的依據。然而事實上,有序邊疆社會建設的根本在於邊境民族這個主體,完全基於國傢的理論見解未必能有效切閤邊民實際,一些決策定論有可能失效於真實邊疆。正是齣於該發現,本書創新性地基於邊民視角,充分尊重邊民主體意願,將邊民作為具有原生性和建構性特質的對象來進行實證研究。

榖傢榮所著的《邊民生活政治(滇越跨境民族的記憶心境與行動)》是在科學界定“邊民生活政治”概念的基礎上,以滇越邊境民族真實生活為基點來開展調查研究,完全異於學界慣行的純國傢主義視角,能較為客觀地觀察邊民的國傢意識,解釋有序邊疆社會創構的科學規律。具體內容方麵,文章首先從國傢、邊疆與邊民交互關係中引申齣創建有序邊疆社會的艱難復雜性,在迴應傳統研究取嚮上定位齣要研究的問題和思維路嚮。其後,在整體性陳述滇越跨境民族綜閤知識的背景下,分彆從邊境民族的曆史記憶、族群心理及其跨國流動行為三個層麵,深入分析滇越邊地客觀存在的影響邊民社會穩定的問題。最後結論性地提齣創建有序邊疆的邊民生活政治邏輯。《邊民生活政治(滇越跨境民族的記憶心境與行動)》認為,有序邊疆秩序的生成必須堅持邊民主義原則,即國傢應尊重邊民自有的地方生活知識和滿足國傢利益,讓邊境民族感受並充分享有作為主權國傢公民的自覺意識,唯此纔能構造和長久維持有序邊疆。

不否認,邊民視角和國傢視角均是進行有序邊疆社會問題研究難以迴避的路徑。從一般意義上講,它們是兩種背反的方法論。邊民抑或國傢視角是導緻學人們界定邊境民族跨國流動行為非法與閤法、和平跨居與異境反叛定論的“元點”,人們隻有在這兩個維度上積纍非常豐富的研究成果,纔有資曆以更加綜閤性的“邊民—國傢”視角開展研究,進而深層探尋充分基於邊民又服務於國傢的邊疆建設機理。這一點,是任何熱心於邊境民族問題研究的同輩學人和後輩晚生都無法迴避的科學研究範式。

著者簡介

榖傢榮,生於雲南羅平。2008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2008~2012年就職於雲南大學。2008~2011年在雲南大學民族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科研工作。2012年6月調離雲南大學,任職於雲南師範大學。長期到滇越邊境民族地區做調查。主要從事邊疆民族問題研究。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國傢、邊疆與邊民1
一、國傢:人類群體結閤的曆久實體1
二、邊疆:地理、政治與文化三重取嚮5
三、邊民:跨越國傢邊界的族群10
第二節 中越邊境:從“有陲無界”到“有疆實界”13
第三節 滇邊跨境民族研究六十年迴顧與前瞻21
一、探索:初識滇邊跨境民族的真麵相22
二、低潮:邊政關懷使滇邊跨境民族研究淪為“冷”邊場23
三、建基:夯實滇邊跨境民族研究的新基石24
四、爭鳴:滇邊跨境民族研究在辯爭中推進27
五、發現:拓展滇邊跨境民族研究的新思路32
第四節 生活政治生活政治:一項有關邊民行為邏輯的研究34
第二章 滇越跨境民族41
第一節 文化民族文化民族與國傢民族國傢民族立論41
一、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原生性族裔群43
二、國傢民族國傢民族:隱喻的公民身份47
第二節 民族識彆民族識彆與主體自覺主體自覺50
一、民族識彆民族識彆:迎閤國傢整體需求的全民性調查50
二、主體自覺主體自覺:費孝通費孝通先生的民族識彆民族識彆關懷52
三、身份的主觀盲從與被動賦予:民族識彆民族識彆遺留的多重問題56
四、費孝通費孝通的關懷對解決民族識彆民族識彆遺留問題的當代價值58
第三節 越南民族識彆民族識彆實踐61
第四節 滇越跨境民族小識:族稱、人口及地理分布64
第三章 曆史遷徙曆史遷徙與族群記憶族群記憶:“同根生”的民族70
第一節 從國內走嚮國際的邊民70
第二節 從“走”到“留”:滇南瑤族遷移中的生計78
一、遷居遊耕:“食盡一山移一山”79
二、分田劃地:從“遊耕”到“定居”82
三、富瑤固疆:“橡膠、香蕉下農田”84
四、惜土爭地:林地糾紛中的生活理性生活理性86
五、先驗與憂慮88
第三節 漂泊中的“永恒”:跨境民族有形的身份標識身份標識89
一、記憶與錶述:《信歌》《盤王券牒》89
二、信仰與儀式:“跳盤王”“度戒”95
第四章 滇越跨境民族心態文化史104
第一節 認同:心態命題的關鍵詞104
一、族群認同族群認同與國傢認同:西南邊民塑造區域文化的過程
二、人類認同人類認同:人類構造理想人文環境的普世夙願105
三、挑戰與行動:和諧世界構建中的人類作為107
第二節 心態秩序心態秩序:從費孝通費孝通先生的關懷談起109
第三節 有序社會的生成:基於宗教視角的學院派討論112
一、序幕掀開:宗教與秩序的關係邏輯112
二、辯爭焦點:宗教何以“生産”秩序113
三、方法采藉:多維視野下的宗教關懷115
四、命題共識:心理疏導與宗教訴求的滿足117
五、深研展望:跨境民族宗教信仰與社會穩定成為新選項119
第四節 記憶、身份與認同:跨境民族心理認同調查120
一、族群認同族群認同的“根骨”情結121
二、邊民心理認同産生的現實原因123
第五節 地域性復閤心態觀:跨國通婚實證個案研究124
一、守望國境的傣族小村125
二、邊境邊民跨國通婚的生活現象126
三、跨國通婚後的角色定位128
四、地域性社會認同社會認同的新邊地邏輯131
第六節 後心態文化結構文化結構:邊民社會的微觀考察133
第五章 活在邊境:“和平跨居”抑或“異境反叛異境反叛”137
第一節 跨境民族生活邏輯生活邏輯137
一、“和平跨居”模式再認識137
二、邊民“非法”跨境行為的再定義139
第二節 沒有邊界的共同體共同體141
一、社會互動社會互動:邊民社會的常態錶達141
二、滇越邊民社會互動社會互動的地方鏡像143
三、國傢作為象徵:滇越邊民社會互動社會互動中的國傢意識146
第三節 邊民的國傢想象與體認:從國民到“流民”到“難民難民”
一、從國民到“流民”的越南華僑148
二、“難民難民”群體的強國傢歸屬感151
第四節 國傢邊疆政治建設的瑤區實踐:從“權力下鄉權力下鄉”到“權力在鄉權力在鄉”154
一、“同意權力同意權力”:瑤族傳統村治的民間邏輯154
二、權力下鄉權力下鄉:轉型期瑤族村治的國傢意誌156
三、權力在鄉權力在鄉:轉型期瑤族村治的自主性行為選擇159
四、“主體間性主體間性”:瑤族村治變遷中主體的利益訴求和較量
第五節 民族國傢邊疆經濟建設:滇越跨境民族去貧睏貧睏初探163
一、巨資緣何不能“去貧睏貧睏”163
二、滇越邊民貧睏貧睏的真實生境166
三、“場景”缺失:國傢扶貧失效的根源167
四、“邊民”關懷:中越邊民脫貧的根本齣路168
第六節 滇越邊民“非法”跨國流動跨國流動之根源171
一、富民:國傢安邊護土的治國思路171
二、機會:邊商越境生財的遠源近因175
三、認同:邊民越境交往的根骨情結179
四、會通與並接:在國傢、地方與邊民之間181
結語 生活政治生活政治:有序邊疆社會生成的邊民主體型184
參考文獻204
索引212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比馬翀煒的那套東南亞民族誌差多瞭,沒有民族誌支撐,一點底氣都沒有。。。

评分

比馬翀煒的那套東南亞民族誌差多瞭,沒有民族誌支撐,一點底氣都沒有。。。

评分

比馬翀煒的那套東南亞民族誌差多瞭,沒有民族誌支撐,一點底氣都沒有。。。

评分

比馬翀煒的那套東南亞民族誌差多瞭,沒有民族誌支撐,一點底氣都沒有。。。

评分

比馬翀煒的那套東南亞民族誌差多瞭,沒有民族誌支撐,一點底氣都沒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