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5后”的美丽女孩,独自在肯尼亚探索鲜有人走的路:深入激动人心的图尔卡纳湖区;在月夜,与血脉偾张的部落武士一同跳舞,在同一张桌边与他们啃食一条羊腿;用一个月的时间爱上了非洲最大的贫民窟——基贝拉;乘坐辉煌一时的疯狂列车前往斯瓦西里地区,在印度洋旁抚摸巨大的猴面包树,爬上古老木船的高耸桅杆,寻找郑和船队遗落在东非的后裔……
这是一段反思与感恩相伴的旅途,在结束时,一切都变得更好,包括你的心。
袁田,85后,常居深圳,复旦大学经济学士,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金融学硕士,曾就职于财经媒体、私募基金。现为职业旅行文学作家。
著有《印度,去十次都不够》。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1768512735?topnav=1&wvr=5&topsug=1
因为人在旅途,所以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前行和游历。见证世间的沧桑,感知生活的美好,享受美妙的旅途,找寻迷失的自我。不可否认,这个世界真的很大。大到很多的地方我们或许根本只是透过图片,文字,网络才可以一睹真容。但是如此的行程同样也是那样别具一番风味,借助着他人的...
评分非洲,一直是我心之向往。那片广袤、宽厚的大地,是我梦中到过无数的故乡。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此话甚是有理,且在大多数时候被证明正确。然而,在我的人生经验中,有过那么一次例外,那就是西藏——真实看到、感受到,远大过你的无数次听说。素来的直觉经验,肯尼亚也是...
评分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于非洲的印象都是间接的,符号化的。除了地理书,大部分印象来自于文艺作品。那个地方有最广袤的沙漠,三毛曾在那里探险;那里有世界上最棒的音乐,是《金枝玉叶》里张国荣最向往的地方;那里有水果味的水烟袋,有最美丽的金字塔, 派翠西娅·克...
评分这个世间总有些地方,似乎冥冥中是你在上辈子就与其约定好的,这辈子只不过是在等待着它的召唤。对非洲的向往便是如此,一直想去看看那片人类文明发源地,想象着脚踩在那片土地时内心的感受。也一直相信,总有一天真的会去到那里,只是在目前不能实现之际,阅读这样一本书...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疑似来自迈克尔·W·史密斯的《拉穆》——你说你要跑去拉穆,跑得远远的,一切都会变好。伤痛会被留在身后,它们再不会找到你。可是拉穆再远,伤痛仍会跟着你,它们会在远远的拉穆找到你。因为,你永远逃不出另一个自己。 所以,就像作者所说的,“我的出发,不...
也许这次旅行真是太不开心了,以至于作者只表达出了糟心这俩字,让读者觉得非洲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公益组织在非洲的努力徒劳无功,公益人士在非洲的留驻进退两难,与毕淑敏《非洲三万里》的观后感完全不同。要想从本书得到历史地理知识或者旅行建议是完全没有的,只有作者的琐碎杂记。
评分确实一般,但增加了不少见识。
评分感觉和《印度,去十次都不够》的写作心境不太一样。 印度那个还是比较淡冷。 这本幽默了很多。
评分因为太爱袁田的第一本游记,所以起初对这本的文风很不适应,中途把书合上心中竟有了被被叛的感觉。和朋友交流之后发觉问题出自我的心,接受变化自己才会成长。半个月后接着读竟一气呵成,你木有错,但走的太快以至于我还想和在印度的你好好聊聊天呀,朋友!
评分一般性旅行游记。没多大创意,亦没多大感触之处。闲书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