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世界文学理论文献绝大多数是第一次翻译成中文,旨在回应近年国际学术界兴起的世界文学理论研究热潮,推动汉语学术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为重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提供理论资源。全书分“世界文学的起源”、“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与中国”三编,收入从歌德、波斯奈特、勃兰兑斯、泰戈尔到艾田伯、卡萨诺瓦、莫莱蒂、达姆罗什、宇文所安、安德鲁•琼斯等知名学者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论文17篇,另包括“导言”、“结语”,揭示了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历史背景,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世界文学观念和理论的发展历程,讨论了世界文学体系的形成规律、世界文学与区域文学及中国文学的关系,以及世界文学与翻译、世界文学经典的生成等重要学术话题。
编辑推荐:
1、 本书是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基础理论学习的必备参考书。
2、 主编大卫•达姆罗什是世界文学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系主任,在国内和国际影响力极强。
3、 本书做选文章为歌德、波斯奈特、勃兰兑斯、泰戈尔到艾田伯、卡萨诺瓦、莫莱蒂、达姆罗什、宇文所安、安德鲁•琼斯等世界知名学者对世界文学的代表性文论。
4、 所选文章大部分为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具有资料性价值。
主编简介:
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近年致力于世界文学理论、世界文学教学研究,著有《什么是世界文学》(2003年)、《怎样阅读世界文学》(2009年),与其他学者共同主编《朗曼世界文学作品选》(2004年)、《新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读本》(2010年)。
刘洪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所长,近年致力于世界文学理论、世界文学教学研究,著有《荒原与拯救: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劳伦斯小说》(2007)、《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视野》(2010)等著作,主编有《外国文学名著导读》(2009)、《欧美文学简史》(2010)等。
尹星,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学博士后 ,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与达姆罗什、陈永国共同主编《新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读本》(2010)。
1.《世界文学的出现:歌德与浪漫派》 【美国】约翰•皮泽 文章非常细致地将歌德提出 “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这一概念放置回当时语境中,指出在由独立小国组成的松散联盟内,构建古典民族文学的不可能性,歌德只能让世界文学的理想成为“文化分裂唯一的理想替代品。...
评分1.《世界文学的出现:歌德与浪漫派》 【美国】约翰•皮泽 文章非常细致地将歌德提出 “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这一概念放置回当时语境中,指出在由独立小国组成的松散联盟内,构建古典民族文学的不可能性,歌德只能让世界文学的理想成为“文化分裂唯一的理想替代品。...
评分1.《世界文学的出现:歌德与浪漫派》 【美国】约翰•皮泽 文章非常细致地将歌德提出 “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这一概念放置回当时语境中,指出在由独立小国组成的松散联盟内,构建古典民族文学的不可能性,歌德只能让世界文学的理想成为“文化分裂唯一的理想替代品。...
评分1.《世界文学的出现:歌德与浪漫派》 【美国】约翰•皮泽 文章非常细致地将歌德提出 “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这一概念放置回当时语境中,指出在由独立小国组成的松散联盟内,构建古典民族文学的不可能性,歌德只能让世界文学的理想成为“文化分裂唯一的理想替代品。...
评分1.《世界文学的出现:歌德与浪漫派》 【美国】约翰•皮泽 文章非常细致地将歌德提出 “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这一概念放置回当时语境中,指出在由独立小国组成的松散联盟内,构建古典民族文学的不可能性,歌德只能让世界文学的理想成为“文化分裂唯一的理想替代品。...
以语文学功底做翻译研究,做好翻译研究再来谈“世界文学”,应该比用地缘政治,经济学隐喻来类比得出理论范式更凸显“文学本位”吧。这是一个绝不可能穷尽的研究对象,因而必定逻辑和范式在先,所有的工夫都体现在视角的选取和文本的串联上,但是只要知道这个世界永远有“化外的异端”存在,且我们有关注它的必要和理解它的渴望,这就是“世界文学”概念存在的最大意义了吧。
评分对达姆罗什关于超经典,反经典,以及影子经典理论印象深刻,其关于世界文学授课方式也深得我心。此外,世界文学与中国的有关文章也挺好玩的。宇文所安是个有趣的中文名。
评分颇为乏味,尤其是前两编。但是达姆罗什将翻译和全球传播等引入了“世界文学”的概念,与全球化时代主题相关照,这一点非常有启发。
评分世界文学的三个基本对象:1翻译文学,2民族文学,3公共世界文学空间。伴随着的是对原有世界经典体系的再反思以及政治经济差异带来的中心与边缘问题之争。而中国的世界文学观念则经历了五个阶段:1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人睁眼看世界的尝试,2郑振铎等人建立一种具有普遍人类共性的世界文学的尝试,3一战后,文学学科体制建立与从普遍性到民族性的转向,4冷战时期,苏联和亚非拉文学关系的密切联系,5致力于走出去的世界文学。三年前,张隆溪和达姆罗什在师大开了第一届世界文学大会,当时提问最多的是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关系,以及世界文学何去何从,现在世界文学轮廓日益清晰,刘洪涛以各种版本的世界文学史梳理为线索,如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等等进行世界文学建立的实际尝试也是极好的。
评分以语文学功底做翻译研究,做好翻译研究再来谈“世界文学”,应该比用地缘政治,经济学隐喻来类比得出理论范式更凸显“文学本位”吧。这是一个绝不可能穷尽的研究对象,因而必定逻辑和范式在先,所有的工夫都体现在视角的选取和文本的串联上,但是只要知道这个世界永远有“化外的异端”存在,且我们有关注它的必要和理解它的渴望,这就是“世界文学”概念存在的最大意义了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