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孟德斯鸠惟一的一部文学作品,全书由一百六十封书信组成。信中有对当时法国社会的细致观察和犀利批判,对流血、肉欲和死亡的描绘,黑白阉奴与后房被囚妻妾的对话,以及身处异国他乡的主人的绵绵情话等。这是一部游记与政论相结合的小说,也是一部哲理小说。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启蒙时代著名思想家,近代欧洲国家较早地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影响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之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他的作品还包括《罗马盛衰原因论》等。
罗大冈(1909—1998),原名罗大刚,笔名莫辰、铁树等,浙江绍兴上虞东关人,曾就读于中法大学。1933年赴法国留学,1939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旅居法国及瑞士。1947年回国,历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部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法国文学研究与译介,兼事法文诗歌创作。著有《罗大冈学术论著自选集》《论罗曼•罗兰》等,译著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波斯人信札》《拉法格文学论文选》《艾吕雅诗抄》《我们最美好的日子》等,另有诗集《无弦琴》、散文集《淡淡的一笔》、《罗大冈文集》(四卷),还有用法文写作或翻译的作品若干部。1983年被授予法兰西学院荣誉奖章和巴黎第三大学荣誉博士称号。
1. 在这个时间点上,翻开这样一本书有一种古怪的应景。生于英国光荣革命同年的作者 ,在法国启蒙哲人中也是当仁不让的“带头大哥”,在距今近300年前写作这部古怪的作品时,很大程度上假托书中著述最勤的波斯国王之口,将作者的观念草蛇灰线地暗伏于国王与伴其游厉欧洲的亲信/...
评分译者曰:小说满足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人们对东方的猎奇心理…… 那我们读的时候何尝不也是带着对“波斯人”和“欧洲人”的猎奇心理呢? 起码这本小说我的的确确是拿来作消遣物的…… 要说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第十四封信中特洛格洛迪特人选举国王的故事...
评分孟德斯鸠的两大巨著之一,也许从阅读者人数来说远超另一本《论法的精神》。想想同样的贵族,多少人吃喝玩乐,围着女子强充着骑士精神,而作者却认真学习思考,终于名垂千古。 故事以书信的形式,算是松散的杂文集,以一个波斯人被流亡出国,来到欧洲主要是路易十四逝世前后的法...
评分这本书也满是对群体的不满和批判,只是刚好迎合猎奇东方的口味,换做波斯人的人称来写。道德的冲突比比皆是,无论外界给予郁斯贝克的,还是他的内心,处处都是不和谐,这正是孟德斯鸠批判的铺垫。换个视角考虑问题,这也不是什么新的思考方法,也必然会带来诸多的疑问,个人觉...
评分本书通过波斯人郁斯贝克为主的波斯人在欧洲居住,游历,探索,所闻所感对应出了亚洲地区以波斯为主的地区的社会生活的不同之处。在书中,可以感觉到欧洲相对于亚洲的民主,平等和自由。但也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欧洲(主要是法国)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并非是十分完美的。 书中,...
孟德斯鸠的这部书显然是写着玩儿的,不是冲着制造经典去的,比如选择波斯人作主角,写后宫趣事做噱头,也算是东方学的一个典例了。但,按今天的眼光,开了一条小说新路,书信体你来我往多方交汇的拼贴混杂既带来读者的解放,又以异国人视角充分自由地引出对法国的讽刺、政论与哲理。女权也好,批评世风也好,对应的都是彼时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这点不意外;也能看出许多瑕疵,比如一是书信体毕竟不好把握,形式没那么扎实紧密,二是郁斯贝克形象不够统一。书信体确实有未尽的潜力,比如推上前大半年有假装国家级干部写家书透露内幕的...
评分可以。
评分圈子绕太大
评分可以。
评分一篇篇的书信表现着孟德斯鸠的一个个观点,一个个观点成就了孟德斯鸠的巨人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