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孟德斯鸠惟一的一部文学作品,全书由一百六十封书信组成。信中有对当时法国社会的细致观察和犀利批判,对流血、肉欲和死亡的描绘,黑白阉奴与后房被囚妻妾的对话,以及身处异国他乡的主人的绵绵情话等。这是一部游记与政论相结合的小说,也是一部哲理小说。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启蒙时代著名思想家,近代欧洲国家较早地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影响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之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他的作品还包括《罗马盛衰原因论》等。
罗大冈(1909—1998),原名罗大刚,笔名莫辰、铁树等,浙江绍兴上虞东关人,曾就读于中法大学。1933年赴法国留学,1939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旅居法国及瑞士。1947年回国,历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部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法国文学研究与译介,兼事法文诗歌创作。著有《罗大冈学术论著自选集》《论罗曼•罗兰》等,译著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波斯人信札》《拉法格文学论文选》《艾吕雅诗抄》《我们最美好的日子》等,另有诗集《无弦琴》、散文集《淡淡的一笔》、《罗大冈文集》(四卷),还有用法文写作或翻译的作品若干部。1983年被授予法兰西学院荣誉奖章和巴黎第三大学荣誉博士称号。
他模拟东方人的陌生口气来写法国 又以法国人的先入之见来想象波斯人的“后院” 又奇异又新鲜,还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难怪成为巴黎众沙龙的敲门砖。
评分孟德斯鸠一生有三部伟大作品,波斯人信札,论罗马盛衰的原因和论法的精神,论罗马盛衰的原因其实是论法的精神的第一章,所以其实孟德斯鸠一生的作品只有两部,波斯人信札通过虚构的150封几个波斯人的信件来往,勾勒了当时法国乃至欧洲社会政治现状,讽刺了当时的法国皇帝。而后...
评分一、穴居族人故事 阿拉伯有个小民族,叫做穴居人。他们也有人的相容,只不过凶悍、残暴,不奉行任何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他们有一位国王,是外族人,想纠正他们凶残的劣根性,对他们很严厉。他们便发动叛乱,杀死了国王,灭绝了王室。叛乱成功后,他们举行选举,选出了一批行政...
评分这本书也满是对群体的不满和批判,只是刚好迎合猎奇东方的口味,换做波斯人的人称来写。道德的冲突比比皆是,无论外界给予郁斯贝克的,还是他的内心,处处都是不和谐,这正是孟德斯鸠批判的铺垫。换个视角考虑问题,这也不是什么新的思考方法,也必然会带来诸多的疑问,个人觉...
评分异国视角中的欧洲风俗画,对政制历史的生疏造成一定的障碍,不过依然辛辣,波斯人换成埃及人中国人都是一样,蓄阉奴的陋习,后房流血风波,女性从属男性而永远活在面纱之下和轿辇里:彼时波斯相比欧洲是蛮荒和不可思议的,但形象学的欧洲也是文明和荒诞无稽的混合。孟德斯鸠的书信体把哲学、政治与道德都用一条秘密的锁链贯穿起来,对启蒙思想和孟德斯鸠有更多了解再读会更好,我没有很好地抓住重点。穴居人故事是契约精神的寓言。洛克莎娜最后申诉:“以为你自己可以放任恣肆,但你却有权利戕贼我的欲望?不!我虽一直生活在奴役中,但是我一直是自由的:我将你的法律按自然的规律加以改造,而我的精神一直保持着独立”:女性主体意识的彰显。记一句:上天给我生命,这是一种恩惠。所以,生命已经不成其为恩惠时,我可以将它退还:因既不存,果亦当废。
评分一篇篇的书信表现着孟德斯鸠的一个个观点,一个个观点成就了孟德斯鸠的巨人地位
评分孟德斯鸠的这部书显然是写着玩儿的,不是冲着制造经典去的,比如选择波斯人作主角,写后宫趣事做噱头,也算是东方学的一个典例了。但,按今天的眼光,开了一条小说新路,书信体你来我往多方交汇的拼贴混杂既带来读者的解放,又以异国人视角充分自由地引出对法国的讽刺、政论与哲理。女权也好,批评世风也好,对应的都是彼时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这点不意外;也能看出许多瑕疵,比如一是书信体毕竟不好把握,形式没那么扎实紧密,二是郁斯贝克形象不够统一。书信体确实有未尽的潜力,比如推上前大半年有假装国家级干部写家书透露内幕的...
评分可以。
评分以书做药,辛辣讽刺至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