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瑾,1978年生,上海人,現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專長為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和認知科學哲學。是“2006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的獲得者,以及2009年“上海社科十大新人”稱號的獲得者。著有《維特根斯坦哲學轉型期中的“現象學”之謎》(復旦大學齣版社2005年12月版),譯有《心靈導論》(上海人民齣版社2008年1月版),《超越分析哲學》(浙江大學齣版社2010年9月版)等。編有《科學與宗教:二十一世紀的對話——英美四名傢復旦演講集》(復旦齣版社2008年11月版)等。在最近五年中,發錶中英文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其中被國際A&HCI索引收錄的英文論文有三篇。
達爾文主義可以分為新、舊兩種。舊達爾文主義(或“經典達爾文主義”)的內容不僅包含以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為代錶的生物學思想,而且還包括以斯賓塞和赫胥黎的相關著述為代錶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與之相比較,所謂的“新達爾文主義”的實質,是以細胞科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新成就為內容,以達爾文的演化論為框架,完成生物學各個門類知識的大綜閤。和新達爾文主義相關的哲學問題有:
形而上學問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真的能夠對物種的分化做齣一種有力的說明嗎?怎麼看待已經被現代分子生物學武裝起來的智慧設計學說對於演化論的挑戰?
語義學問題:自然選擇敘述方式所包含的目的論結構,是否在語義上包含瞭某種不可被消除的“內涵性”?如果這種內涵性無法被消除的話,我們如何將自然選擇學說鑲嵌到一個由純粹的因果說明所構成的自然主義解釋係統中去?
應用性或方法論問題:目前的新達爾文主義發展狀況,允許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將人文社會科學“自然主義”化?心理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達爾文化?哲學的諸分支(如知識論和倫理學)呢?
本書將緻力於對上麵這些問題給予一番掛一漏萬的考察。
初读徐英瑾老师的《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新达尔文主义哲学基础探微》,就被其中既有严密的逻辑论证,又有生动的实例佐证而深深吸引。作为主修社会学的学生,我一边阅读一边就开始了反思:社会科学是否曾在发展历程上受到自然科学影响?说实话,在我接触社会达尔文主义之...
評分从对新达尔文主义的简介开始,到以演化心理学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终(“异化”作为一种长久演化以来形成的智人大脑对飞速演进的现代文明的“心理不适症”),本书的七个章节可谓论证严密而又充满大胆的尝试,作为一本具有着浓厚哲学色彩及背景的、有着普及性质...
評分本书有一个很大的,在很多人看来非常不牢靠的预设:自然主义是成立的。这里不可靠到什么地步呢?大体等于神学作品以预设上帝存在为前提的程度。 但即便都存在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情况,但自然主义实际上依然更为可信。自然主义和物理主义,唯物主义虽然并不完全相同,...
評分经过大致的阅读,本书算是一本较为容易上手的有关于新达尔文主义的哲学思想的介绍性读物。 首先估计是因为作者本身是中国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副教授,他的写作过程中也注意叙述方式不那么西方化,也就是说不会出现一个句子长到好几行的情况。因此即使文中也经常引用外文文献...
評分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达尔文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一个颇为奇特的角色,对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达尔文主义曾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思想上的冲击。再加之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在其著作中流露出的、对达尔文思想的肯定态度,使得中国学人大都并不对达尔文思想感到...
_(:зゝ∠)_ 心好纍
评分社會達爾文主義,在中國的人文學界,早已臭名昭著。但人們似乎未加細究的是,這一主要來自斯賓塞和赫胥黎的思想觀念,錯並不在達爾文那裏。這不,在英美學界,隨著神經科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生物學哲學亦引起更大哲學傢的關注。徐英瑾在《演化、設計、心靈和道德》一書中,對相關問題做瞭探討。
评分:無
评分社會達爾文主義,在中國的人文學界,早已臭名昭著。但人們似乎未加細究的是,這一主要來自斯賓塞和赫胥黎的思想觀念,錯並不在達爾文那裏。這不,在英美學界,隨著神經科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生物學哲學亦引起更大哲學傢的關注。徐英瑾在《演化、設計、心靈和道德》一書中,對相關問題做瞭探討。
评分本書內容是關於新達爾文主義本身的哲學基礎爭論,以及它如何以演化心理學的麵目進擊倫理學、知識論和馬剋思哲學領域。值得關注的點有:其自身涉及的語義學問題,即自然選擇敘述方式中的目的論結構能否被消除,相關部分是Fodor對自然選擇理論的批判;第二是作者用演化心理學把馬剋思的"對象化活動"解讀為生物體自身固有的信息編碼方式,這種編碼方式決定瞭生物的存活離不開自然環境;而在對象性活動中確證的主體本質性力量被解讀為成功適應環境的心理機製;"類本質"被解讀為智人較穩定的生理-心理機製;"感性"被解讀為大量感知模塊登記外部輸入信息時的高效和即時;"異化"被解讀為工業化生産條件下未跟得上社會演化速率的采集-狩獵時代的心理機製所産生的機能失調或不適應癥;人與人的異化被解讀為新的人際關係與舊的親緣網絡之間的衝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