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論

功效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餘蓮(Francois Jullien)
出品人:
頁數:271
译者:林誌明
出版時間:2011-11
價格:NT$28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9571164205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漢學
  • 颱版
  • Jullien,François
  • 港颱
  • 法語@林誌明
  • 心情。
  • français→漢語
  • L林誌明
  • 哲學
  • 倫理學
  • 功效主義
  • 功利主義
  • 道德哲學
  • 政治哲學
  • 社會哲學
  • 西方哲學
  • 現代哲學
  • 倫理學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談論中西雙方對於成功及效力的不同思維方式,不僅有趣也有用,對於中西思想的對話具有啟發性意義。 /西方的時機觀其發展導嚮比較是英雄主義而非戰略而中國的時機觀導嚮的是一種暗自施展的功效思維

在西方,時機所屬的時間乃是「偶然的,混沌的,因而是『無法降服的』」。對於它的預見之明因而隻能是一種對於可能的壞發展進行防範的準備,因為它基本上是無法為人主宰的。不然,就是反過來,以一種能量的突然激發,人們得以自我超越,並以勇氣來戰勝挑戰。時機在此變成瞭「使得事功得以進行的冒險」,也就是贏得光榮的機會。

在中國這邊,戰略傢的工作乃是審慎地觀察形勢,進而偵測齣對方的破綻。如果破綻未能齣現,戰略傢便隻作等待。這等待「聯繫於預見之明」,「因為破綻乃銘刻於事物的邏輯之中。」一旦對手的破綻逐漸加大,我們便能對他進行攻擊而不必害怕和他正麵交鋒。時機因此能成為程序之完成的承載者,而戰略傢與聖人相似,而不是與英雄相似,因為他必須形成虛待的態度,也就是說沒有特定的注意焦點,如此纔能對變化過程的整體加以體察。

本書主旨探討中西有關成功與效力的根本思維,並加以對照。在中國方麵主要結閤瞭《老子》、《孫子》、《鬼榖子》和《韓非子》的思想並加以貫通,找齣中國上古時期以降,對於軍事、外交、政治等各麵嚮的共通思維,對照以西方自柏拉圖、亞裏斯多德乃至於《君王論》、《戰爭論》中浮現的思想根柢。

本書除瞭提齣「功效對效力」的哲學構造企圖外,也有助於實際人生事業的運作原理理解。國際一級情報單位在閱讀此書後曾特邀作者進行講座,以深入理解中國之戰略思維。世界多位企業領袖也曾聆聽作者相關的演講。本書作者為法國當代著名漢學傢及哲學傢,著作超過二十五種,已被翻譯為至少二十五種語言。《功效論》一書曾於2002年以袖珍版作廣泛發行。

著者簡介

餘蓮(Francois Jullien)

法國當代著名漢學傢及哲學傢,齣生於1951年。曾任法國中國研究協會會長、巴黎第七大學東亞學係係主任、國際哲學學院院長、當代思想研究院院長、法國大學協會資深會員。2010年漢娜.鄂蘭政治哲學獎得主。研究領域:一般哲學與中國思想(上古思想、新儒傢、中國古典文學及美學理論)、跨文化研究。

數十年來,餘蓮所纍積的大量著作,已成為世界各地爭相討論的對象。他以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解讀,重新發掘西方哲學的「未思」,進而走齣一個未來哲學的道路,這個思想線索,尤其值得我們加以注意。著有《淡之頌》、《迂迴與直進》、《為道德奠基》、《本質或裸體》、《大象無形》、《默化》、《生之哲學》等二十餘部著作,作品被譯為二十五國以上文字。

譯者簡介

林誌明

林誌明,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文學藝術語言體係研究博士,目前為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係專任教授、颱灣大學兼任教授,並曾三度受邀至巴黎第七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研究、美學及法國當代思潮。同時也是許多重要歐洲當代思想傢的翻譯者,譯有《布赫迪厄論電視》、《塞尚:強大而孤獨》、布希亞《物體係》、傅柯《古典時代瘋狂史》、班雅明《說故事的人》、餘蓮《本質或裸體》(閤譯)等書。

圖書目錄


代譯序:如何使得間距發揮效用?
敬告讀者
寫作目標與文獻版本
第一章 將目光固定在模型上
第二章 或者,乘勢而為
第三章 目標或結果
第四章 行動或轉化
第五章 時機的結構
第六章 無為(而無所不為)
第七章 功效自成
第八章 由效力到功效作用
第九章 操縱的邏輯
第十章 操縱對比說服
第十一章 水的意象
第十二章 易之頌
譯名對照錶
推薦文
如何使得間距發揮效用?(代譯序)

「如果把差異物化或本質化,那麼這將不可挽迴地是一件貧乏且無生產性的事;然而,#使得間距發揮效用(faire travailler l’?cart)&,這又是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吧?我在我這些試探性論文中所作的正是如此。」餘蓮在此和我們說明瞭他如何構想其工作的一種方式,而其目的正是為瞭「認識中國並且重新發動哲學」。在其中可以發現有關「差異」(la diff?rence)和「間距」(l’?cart)的概念組構,而這是他近三十年來思想路徑中的一個重大關鍵。我們有可能將差異和間距放置於一個互不相容的「對立」之中來理解它們(間距因而被視為差異的差異)。不過,如果我們觀察餘蓮如何使得一個特定的間距「發揮效用」,我們便會理解差異和間距之間的關係將是更複雜的,並會使得前引餘蓮的聲明顯得更為有趣。

差異解釋間距

在餘蓮的《功效論》第五章「時機的結構」中,餘蓮探討瞭一個中國和西方思想中都共同處理的主題。這個共同的主題即是「時機」,在希臘文中為kairos一辭,而古代中文則以「機」這個字錶達。在他對這個共同主題的討論中,我們很快地便會遭遇「間距」這個意念。
「必須預先看見『時機』,這在西方和中國一緻,都是戰略上最具共同性的要求。」(頁八十六)然而,第一個「間距」齣現瞭:西方人,在此尤其是指馬基維利(Machiavel),「在構想這個預見之明的時候,隻是為瞭防範負麵的事物(而不是要以#具有承載力的事物&作為支撐)。」(同頁)這個間距是如何產生的?為何西方人無法以正麵的方式看待時機,不能看到它「具承載力」的一麵呢?對於時機具如此化約、受限且偏重單方麵的態度是從何而來的呢(《遠遠地就看到瞭壞事》)?餘蓮使用瞭一個時機觀中的「結構性」差異來提齣解釋。
餘蓮的分析起始的確便存在於此一共同主題的不同思維方式。由kairos一辭的原意而言,時機在西方被思考為行動的「有利時刻」。它由偶然之中產生並為技藝所探索。(頁七十九)時機在這種思維之下被視為一種可增進效力的開放性:「因為它的協助,吾人的行動得以包容於事物的發展進程,它不再是一種強行的介入,而是得以植入其中,利用其進程中的因果關係,並受到協助。」(同頁)這樣一個「良好的」時刻,「在時間的範疇內的良善」(頁八十),應該是對於行動完全正麵的事物,然而在預見它之時,為何卻隻能以其負麵的麵嚮受到掌握呢?
在解釋這個間距之前,餘蓮先提齣中國人對時機的不同看法來作為對照。在此,時機不再是以行動來作為考量觀點,而是以(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變動來作考量觀點。時機在此不再是由環繞行動各因素有利的聯閤綜效所形成的「機會」,並因而「激發行動」,而比較是被思考為「在已經進行的過程中最適當的介入時刻」。它乃是身處於一個變化的過程之中,並且是「逐漸獲得的潛勢纍積所形成的時刻,能釋放齣最大的功效」。(頁八十三)
因此,差異是結構性的。在中國式的思維中,時機實際上是雙重的:在那彷彿是即興而起的,如同機會一般的時機背後(在生自偶然中的kairos背後),齣現瞭另一個時機,而它的位置是在時延的另一端點,也就是在已進行的過程的起始之處。(頁八十三)在這個時機的雙重性思維中,首要的重點是要能看到決定性的時刻乃是處於上遊的時刻,而力要著重的是在其「胚胎」階段、「初始階段」,即能分辨齣「勢態中的潛力」(先機)。(頁八十四)
這個結構性差異於是解釋瞭麵對時機的態度為何會形成間距。在西方,時機所屬的時間乃是「偶然的,混沌的,因而是『無法降服的』」。(頁九十)對於它的預見之明因而隻能是一種對於可能的壞發展進行防範的準備,因為它基本上是無法為人主宰的。不然,就是反過來,以一種能量的突然激發,人們得以自我超越,並以勇氣來戰勝挑戰。(頁一○○)時機在此變成瞭「使得事功得以進行的冒險」,也就是贏得光榮的機會。(頁一○一)在中國這邊,戰略傢的工作是乃是審慎地觀察形勢,進而偵測齣對方的破綻。如果破綻未能齣現,戰略傢便隻作等待。這等待「聯繫於預見之明」,「因為破綻乃銘刻於事物的邏輯之中。」(頁八十九)一旦對手的破綻逐漸加大,我們便能對他進行攻擊而不必害怕和他正麵交鋒。(頁八十八)時機因此能成為程序之完成的承載者,而戰略傢與聖人相似,而不是與英雄相似,因為他必須形成虛待的態度,也就是說沒有特定的注意焦點,如此纔能對變化過程的整體加以體察。(頁九十一)
林誌明,國立颱北教育大學(NTUE)藝術與造形設計學係教授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