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本书被认为是纳博科夫著名作品《洛丽塔》的前篇,作者本人也说“魔法师”这个名字预示了《洛丽塔》的“着魔的猎人”的主旨。这里,“魔法师”是一位好色的中年男子,他向一位寡妇求爱,为的是要接近她的女儿。但是,魔法师用他的魔法把欲望变成了童话般的梦,从而创造了和《洛丽塔》截然不同的结局。
一直不明白"洛丽塔"好在哪里,包括电影和书..可能是因为我是女性,无法体会到那种感情..这本薄薄的书前言加作者说就占了一部分,其实顶多不过算个中篇小说......从这本书里,我看不出来作者惊人的才华....如果不冠名,估计有没有人看都得打个问号.......
评分纳博科夫的作品一口气读下来感觉混混沌沌的,只记得变态大叔对萝莉的畸形情感。对纳博科夫写作技巧、风格没什么感觉,很多地方看不懂,只是有些害怕,为世界上那么多的小女孩感到害怕。现在对这部作品还只能停留在内容层面上,或许许多魅力之处还没有达到能欣赏的水平。附在文...
评分11月7日读的两个小说,都是和不伦有关—— 纳博科夫的《魔法师》和川端康成的《千只鹤》。 我和X说:“没想到他们会把不伦写得这样美,这样悲悯。” 没有所谓道德,也没有所谓罪恶和堕落。冲动总是比理智来得准确。 粗鲁的肉欲若是不分青红皂白,细腻的这一类甚至更为疯...
评分《洛丽塔》的作者写的,短篇小说!读的很痛苦的一本书~~虽然很短,但是读了很久!还有很多地方没明白!不过,总算知道结局了!还是很不习惯弗拉基米这种写作手法,让我读的很别扭~~常常很混乱,不知所云。
评分11月7日读的两个小说,都是和不伦有关—— 纳博科夫的《魔法师》和川端康成的《千只鹤》。 我和X说:“没想到他们会把不伦写得这样美,这样悲悯。” 没有所谓道德,也没有所谓罪恶和堕落。冲动总是比理智来得准确。 粗鲁的肉欲若是不分青红皂白,细腻的这一类甚至更为疯...
《洛丽塔》的起源。纳博科夫喜好写一种病态的(或者说不常见的)情欲,在结尾处,男子二十多年来对少女的爱瞬间达到了高潮,迸发出极为强烈的感受的火焰(感受性质之火,我只能用这个词),一种生理上的高潮节奏和心理上的高潮是协同着喷涌而出,如此强力的笔调在其他作家那里是鲜见的。当然,最后纳博科夫也没有忘记给男主角安排一个道德惩罚的结局——被车撞死在现实中发生的概率实在太低了。《洛丽塔》的亨伯特只是没有遭此劫难,恰有性命继续活下去罢了。
评分所以纳博科夫的标志就是冷笑话和文字游戏么???? 纳氏一家真是幸福得让人嫉妒啊
评分D怎么这么罗嗦……
评分其实感觉比洛丽塔要好,没有那么卑微那么受压抑的感觉。旅馆那一段处理得真是非常细腻,结尾也很干净利落。但当然冲突也没有那么激烈。
评分1939年的一块雕花玻璃背后的洛丽塔最初的颤音。很显然,一直持续到1977年的脚趾尖的这个有关洛丽塔的主题,是一种绝望的温情不择手段且不可饶恕的变体,但道德并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内。“这注视是生活的注视。”换言之,发亮的是活泼的发卷、细软的汗毛、衣裙的褶皱与寂寞卧室里夜的黑暗中那大卡车的轰鸣声撞击所带来的震动;是细节的密度,对自身疯狂的内疚及辩辞,对于未来(亨伯特式的幸福!)的妄想,这些影像所构成的那个接近真实的人的绝望。正如德米特里·纳博科夫所指出的,文本的省略与模糊,和与之相对的隐喻的精确,这才是魔法师的魔法。 “死亡,就其本身而言,一直都是而且将永远都是一个下流的白痴”。最近几本纳博科夫虽都是重读,从收获的意义上来说却完全像是新发掘的宝藏一样。2018-09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