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所有小说中最奇特的一部。这部小说由前言、一首四个篇章的长诗、评注和索引组成。单看这以评注为主体的四板块结构就不能不令人生疑。据说纳博科夫是在翻译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过程中产生了灵感,其注释部分的页码超出译文部分达十倍之多。作为一个前卫性的探索作家,纳博科夫一直在寻找独创的小说形式。这种以评注为主体的互文结构,反映了纳博科夫的一个观点:“人类生活无非是给一部晦涩难懂而未完成的杰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释罢了。”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读了几本纳氏的书,《洛丽塔》、《普宁》...还不错,但《自斩首之邀》开始,我就有一个个感觉,那就是老觉着纳氏看着我们为他的作品头痛而暗自偷笑——“你们费尽心思地想找寻些什么?那只是我丢弃的一团乱麻。”
评分在看完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之后,我捶胸顿足:不是后悔自己没有早早下手写出一本《微暗的火》来,而是对我国古代的大诗人屈原感到气愤和委屈,如果他不是写完《离骚》之后就迅速投江,而是慢慢在那首诗之后细细做些注解,然后里面再加些宫庭逸事,逃亡经历什么的,那么,我...
评分七点钟,我翻开文本。 我从前言开始读,我觉得烦躁,我跳过了前言。 一开始我默读,我读了两句,我觉得有点亮,我关上了房间里的灯。 然后我重新读这四句,我仍然觉得太亮了,我把电脑的屏幕调暗,把文本调为黑底白字。 然后我重新再读四句,我想看看诗人的意思,我打开了评注...
评分The respective impacts and penetrations of Marxism and Freudism being talked of; I said: "The worst of two false doctrines is always that which is harder to eraticate." Shade: "No, Charlie, there are simpler criteria: Marxism needs a dictator, and a dictato...
评分纳博科夫建议读者同时买两本书以便翻阅对照检索。想钱想疯了吧!为什么不把诗歌部分分册装订……
评分这是一部不可能给出评价的小说。等待了六年后的阅读经历像是处于漏斗中的流沙。
评分在十四行诗和赞巴拉流亡国王的故事中度过一天,这本实在太好看了,值得未来再回顾一遍。
评分真是太厉害了!利用诗文注释的形式写出一幕疯狂的幻想剧,纳博科夫的想象力真是无与伦比。金波特利用为谢德的诗作注的机会,写下了自己的故事。长诗和注释部分结合得虽然牵强,但大体上还是能自圆其说的。纳博科夫一直喜欢描写艺术至上的冷酷作家或学者,金波特是这样,亨伯特也是如此。洛丽塔寄托了亨伯特大脑内一切的疯狂幻想,约翰·谢德同样是金波特幻想的寄托物。《洛丽塔》和《微暗的火》也同样是不可靠叙述者的产物,读者必须像玩拼图一样,把所有人物的声音拼接起来,才能看到叙述者的真实面目。在这个意义上,《微暗的火》就好比马德莱娜小甜饼,轻咬一口后,反复在口中咀嚼,才能在脑中再现它的整个滋味。
评分“人类生活无非是给一部晦涩难懂而未完成的杰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释罢了。” 我们执拗而徒劳地想要从作者手里夺回来的那支笔,这种无法实现的篡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